农村土地金融改革新政:有地=有钱?

  位于成都崇州的白头镇五星村,最近收到了一份大礼包,来自成都农商行5500万元的贷款顺利到账,这是五星村为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建设新农村,用464亩集体建设用地权作抵押,让全村新村建设的资金有了保障,围绕土地综合整治的其他产业项目也得以顺利推进。

  这些成果都是成都正在力推的土地制度改革带来的红利。近年来,成都在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民的财产权利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工作试点,特别是以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为重点,推动土地等要素自由流动。

  依托于流动的土地,成都还围绕“地由谁来种”、“资金从哪来”开展了农业经营体系、农村金融改革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一幅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现代农村新画卷徐徐打开,成都统筹城乡改革升级版也逐步迈向深水区。

  地该怎么用?

  在成都市金堂县,一条双向6车道的柏油马路贯通金堂县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一期的100亩起步区,面积1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正拔地而起。修厂房的土地,是金堂县竹篙镇红观音村和老虎寨村的集体建设用地,业主则是两个村的村民,这是全国首例农民自主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

  红观音村和老虎寨村的村民们自愿以土地入股、自主实施的土地综合整治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入股、引进社会资本合作开发,先后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资产管理公司和项目运营公司,建设标准化厂房出租,并建立起“产权入股,民主管理,公司运作,按股分红”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竹篙镇的土地资源就此被盘活,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更让农民从土地的一次性转让收益转向入股长久分享经营收益。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在较早一轮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各类农村产权确权颁证迈出第一步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土地要素流动试点,推进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用地指标交易、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退出等改革探索,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土地要素流动,符合规划是一个基本前提。成都通过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制度,严格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实行土地规划、城乡规划和产业规划同步编制、相互衔接,确保开展试点区域规划“全覆盖”。

  特别是在备受关注的集体建设用地开发机制创新方面,成都以保障农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农民以产权为纽带自主联合组建资产管理公司或土地股份合作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稳妥和规范有序地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及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郫县古城镇指路村农民自主成立“郫县指路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采取自主融资、自主整理、自主建设、自主发展、自主分配的“五自模式”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人均自筹6.7万元自主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政府不再插手整治的具体事务,仅做好规划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农民集体成为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主体,社会资金、金融资金成为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资金来源,推动了建设用地和建设用地指标价值显化。

  确权之后,围绕解决“地该怎么用”构建长效机制,成都还建立起了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如今,通过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共交易集体建设用地102宗,土地面积2221.4亩,交易金额8.09亿元。

  地由谁来种?

  丰收之后,新都区新繁镇高院村4组村民刘金贵仍在地里忙活。

  不过,在刘金贵的地里种的不是自己的庄稼,而是明学川芎合作社的中草药。自从高院村周边引入蓝莓园、百草园、尚作有机蔬菜园3个大型一三互动产业项目后,像刘金贵这样在自家门口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用村民的话来说,“在合作社务工,不仅每天有80元的务工收入,还能就近照顾家庭。”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民不仅身份发生着转变,连就业也从自负盈亏到务工挣钱转型发展。目前,在成都的农村,还催生着越来越多的职业农民和农业职业经理人。

  根据成都市颁布的《关于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试行意见》,农业职业经理人是指运营掌控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资源、资本,在为农民专合组织、企业或业主谋求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从中获得佣金或红利的农业技能人才。

  在2011年,崇州市开始试点探索农业职业经理人模式:职业经理人必须经过政府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农民自愿以土地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再公开招聘职业经理人,由职业经理人负责种田种庄稼。试行以来,一些精通管理、善于经营的职业经理人成为农村合作社的争抢对象。

  崇州市隆兴镇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王志全,目前管理着1000多亩田地。在完成合作社每年制定的生产计划之后,王志全能够分享两成的收益,年收入8万—9万元。而在此之前,王志全还只是一名因为迟迟拿不到工资而发愁的普通装修工人。

  据成都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王志全的劳动报酬,主要是以与合作社采取利益挂钩的方式实现的。职业经理人和合作社签订包产协议,超过这个产量的超额部分,按照一定比例分配,这样既能保证合作社自身的利益,又可以保障职业经理人有稳定的收入。

  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进程中,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创新解决了“谁来种田”“科学种田”的问题,为此,成都市农委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试行意见,并联合财政局、科技局、人社局等出台了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评价管理规定,建立起一套完整严格的考核管理体系。

  2013年以来,成都市每年安排农民培训专项资金1200万元,其中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资金500万元,对农业职业经理人领办、新办生产基地给予补贴,支持他们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个人应缴的20%缴费基数,由财政补贴12%。

  目前,成都市已有农业职业经理人7903名,他们活跃在全市19个区(市)县的田间地头,在现代农业中大显身手。

  资金从哪来?

  2014年年初,成都市温江区苗木商郭朝建成功获得全省土地经营权收益抵押首笔62万元贷款,这是成都市首笔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据成都市温江区农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地区过去就有用种植在土地上的苗木做抵押向银行贷款的做法,而开始实施经营权抵押后,农业经营者只需要提供流转合同、营业执照以及《农村土地经营权证》等证明就可以快速得到放款,而且贷款还不受农作物的市场价格影响。

  这是成都土地金融的一次重大突破,而到了今年8月,农村金融制度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创新——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的财产权等“两权”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贷款终于迎来了顶层设计。8月2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试点地区稳妥有序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增加农业生产中长期和规模化经营的资金投入,为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经验。

  而随着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国家部委会同四川省政府联合出台了《成都市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成都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城市。

  目前,成都正在积极推进以农村产权抵押为核心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为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成都开展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搭建涉农投融资平台、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组织等改革探索,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崇州市是开展抵押试点的地区之一。今年4月13日,邮储银行崇州支行在崇州桤泉镇建华葡萄园举行全省首宗林木(竹、果)权(葡萄)抵押贷款授信签约仪式(非林地上的林权),3家葡萄种植户共计获得了400万元的贷款授信。

  这是四川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以来第一宗林木(果)权授信,业主经过确权、审查等环节,无需担保,即可申请贷款授信。成都市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贷款额度虽小,意义重大。”

  如今,已有成都农商银行、成都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崇州上银村镇银行、邮储银行、浙江民泰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参与崇州相关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融资业务,农业银行、民生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均表示有意向参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支持崇州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随着试点探索的不断深入,成都农村金融改革已经开始取得成效,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投资的快速增长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成都市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农村土地经营权和林权抵押融资2857笔,金额120.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