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农村金融4大变革!掌控自己命运!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同时,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债券。以此可以看出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在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农业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拉开序幕,2016年也成为各方非常重视的一年,农村金融的规模和形式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是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发展是第一动力,当前,受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互联网金融等因素影响,农村金融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因此,2016年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关键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创新多元服务新格局

  如今,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社区化成为新趋势。对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如何发挥最大效用,发展模式至关重要,“基地+农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16年,国家将会对这一主体功能更加明确分工,亦会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农村金融要从农业、农村、农民的变化出发,围绕建立现代化农业来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当务之急是要加快重组盘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心下移,率先走好“服务”这步棋。目前单靠乡镇营业网点难以满足农村企业、社区和农民的需求,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把触角延伸到农村每一个角落。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以资源资产为纽带,提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供应链、产业链信贷产品,为农民打开金融服务的方便大门。同时,减少金融服务网络空白点,创办“流动银行”,对深山僻壤、隔河渡水的偏远山村,变“等客上门”为“上门服务”,为农村提供流动的金融服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平台,加快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金融服务品种在农村推广,打通结算“瓶颈”,为“三农”融资和支付提供高效快捷服务。

  二、创新贷款担保新路径

  2016年以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为代表的“三块地”改革试点将进入全面落实阶段。按照改革方案,将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资源有偿推出机制,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一旦农村宅基地和农房被赋予资产属性可以在银行抵押贷款后,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很多农业创富者的资金短缺问题。农民不管是流转土地,还是购买农资、农机,都可以用宅基地和农房来解决资金难题。因此,信贷创新要大踏步跟上新常态要求,在产品和业务模式上推陈出新。加大信贷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创新“量体裁衣”式的新型贷款品种和服务,重点开展抵押担保制度、服务模式的创新。开展林权、仓储、农户宅基地的使用权,农民土地、养殖户水域滩涂、存栏畜禽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有效方法,推出龙头企业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家庭农场贷款、专业大户贷款等系列特色支农产品。此外,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中小微企业联保贷款业务和房产土地等固定资产、专利权抵押业务和知识产权、股权等权利质押业务,有针对性地创新信贷产品,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缩短贷款时间,以适应新农村发展的需要。

  三、创新政策激励新机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3.3万个乡镇,乡镇居民达9.28亿,可农民的融资需求却一直难以满足,而近年兴起的互联网金融正开始填补这一市场空白。今后,农村金融政策导向应该是,无论什么性质的金融机构,谁真正支农就扶持谁,谁支农的力度大,享受的优惠政策就多。只有如此,才能让金融“活水”,浇“三农”之树。各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历史地位,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利率、期限、额度、流程、风险控制等方面创新,合理调配信贷资源,扎实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项金融服务工作,支持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四、创新改善“三农”生态健康环境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农村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农户小额信贷不需要抵押或担保,主要依据农户的诚信情况发放贷款,因而诚信建设尤为重要。培养诚信文化,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实际上,农民是勤劳淳朴善良的,其对待借贷的传统认知,为培育小额信贷诚信文化提供了良好基础。金融机构应通过法制培训、道德教育、利益引导等措施,大力建设文明守信的小额信贷诚信文化,进一步增强农民信用意识,净化农村信用环境,推动农村诚信文化建设,为农村金融健康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