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10年来,农村金融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金融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今年,“两会”农业板块也着重关注了农村互联网金融。那么,农村究竟为何需要互联网金融呢?我们不妨来看看以下事实。
1、金融机构在农村投入大、成本高、覆盖率低
大多数金融机构不愿意去农村开网点,因为网点成本较高,农村居住密度低,金融业务量不够,很容易导致这些网点入不敷出。蚂蚁金服的产品经理安瑟表示,“走访的一些农村,别说ATM机难觅踪影,就连最基本的揽储放贷的网点也经常没有。农民存钱取钱汇款,有的还要专程去趟县城。”
2、农民虽有借款需求,但贷款存诸多硬伤
农民往往没有抵押物、担保人,面对这些硬伤,银行很难把钱放心借给农民。但农民在农业生产、添置房产、婚丧嫁娶时,又有借款需求,因此不少农民借款都是通过民间借贷,非常不规范。
3、以农信社为主体垄断性的竞争局面没有被打破
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竞争仍不充分,以农信社为主体垄断性的竞争局面并没有被打破。此外,服务空白也非常突出,很多中低收入者、贫困群体还未能平等享用到金融服务。如今,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机构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
4、很多农村地区居民仍习惯用存折
业内人士认为,农村金融要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大发展,需要有互联网的助力,建议打造适合互联网特性和农村实际的金融环境。例如,很多农村地区的居民仍习惯使用存折,未使用银行卡,无法适用基于银行卡绑定的互联网支付流程。
5、2014年新增农村余额宝用户超2000万,增收7亿元
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新增的农村余额宝用户就超过2000万,并因此增收7亿元。其中,80后和90后是主力用户,占据去年新增农村余额宝用户的75%。
6、农村网民占中国总网民数的1/3
很多PC时代无法触网的农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手机接触到了移动互联网。据悉,农村的网民数大概占整个中国总网民数的1/3,有1.7亿左右,其中的1.5亿是手机网民,其平时手机上网的比率比城市还高3个百分点。手机在农村已越来越普及,互联网在改善农村经济现状方面逐渐显示出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农村是梦想的沃土,那么金融正是其源头活水。专业人士表示,虽然互联网金融整体体量还小,在农村更小,但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方面的突出能力使得金融服务的成本可以有效降低,是对传统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