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农村金融,指的是农村的货币资金融通,是一切与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这一话题并不新鲜,而农村金融这块骨头确实有肉,但啃起来却也并不轻松。
农村金融的肉在哪里?
之所以说有肉,是因为农村金融的需求旺盛,已有的传统金融服务体系并不能满足,从政策方面来看,国家也一直支持三农发展。
从农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机械化和规模化是必然趋势,有统计报告指出,农业部计划在2020年争取实现68%的农业机械化率,机械化率的提升带来的农用器械的大幅使用,而随之而来的资金物流的融通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另一方面,虽然扯远了,但忍不住还是想说,农村务工人员进城是大潮流,很明显的感觉是在农村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农业发展将逐渐规模化,事实上,虽然目前小规模分散经营是主流,但随着土地流转,耕地确实在不断集中,同时,今年8月1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要赋予“两权”抵押融资功能,以盘活农民土地用益物权的财产属性,这在一定层面突破了此前的法律限制,而据说,相关部门目前已经开始了“两权”试点的遴选工作。
再一方面,从农民的行为习惯转变来看,互联网在农村越发普及,覆盖率越来越大,农民的上网条件改善,花在网络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网络购物也不再是一个新鲜词汇,业内人士称,目前很多县域城市已经开始逐步形成电商化的购物氛围,而如前文指出,阿里巴巴的电商体系逐渐在渗入农村,而京东的物流体系也已经覆盖到全国众多行政区县,电商在农村的发展,最终带来的是一种电商+互联网金融的结合体,从需求到服务是一个自运转、循环的生态。
最后,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村信用社和各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等,虽说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但是为三农提供的服务却差强人意,由于资金的逐利性,这些传统的经融机构考虑到风险控制与成本控制,对于三农的金融服务并不到位,而正是这种不可避免的歧视却也蕴藏着巨大的机会。
骨头难啃之处在哪?
农村金融的难啃之处,归根到底是因为农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弱势群体,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等一直就是对农民的描述。收入主要来自于土地,但由于各种环境的复杂、落后,农民的收入并不确定,同时产出周期缓慢。农民的收入较少,财产性收入更少,信用记录少,甚至没有信用记录,所以农户的征信工作难以开展。
此前就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农村的征信工作进展太困难,一方面,农户整年忙碌,入户采集信息的难度大,另一方面,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低,观念也保守,一般不愿意填写自己的收支、资产情况,即使配合填写,又会对一些采集信息指标不理解,从而出现错填、乱填的情况,总之,农村的线下征信工作很难开展,质量也不高。
同时,正是由于农业生产太依靠自然环境,收入不稳定的特点,所以贷款的风险高,此前有报告显示,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不良率普遍偏高。总之,如前文所说,农村的金融机构其实挺多,但是对于这种费力难啃,稍有不慎就会磕破嘴、伤了牙齿的骨头,传统金融机构纷纷选择望而却步。
鉴于此,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境况,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服务尚难改变,虽然征信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探索,农村金融或许会是另外一番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