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吉林省“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16〕15号)精神,加快实施通化市“互联网+”行动,推进互联网创新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重大战略机遇期,按照市委关于妥善处理“五个关系”、扎实推进“六个一”发展布局、着力打造“七个通化”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市场需求和改革创新为导向,突出企业主体作用,着力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等12个专项行动,实现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联动发展。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和互联网应用服务,推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引导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发展互联网与产业融合新业态,拓展网络民生服务新模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真正把市场力量作为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导因素。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着重提供基础支撑和制度保障,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潜力和活力。
——坚持融合创新。培育“互联网+”思维导向,加快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和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实现“互联网+”同先进制造等产业的融合创新,打造融合性新兴产业发展新业态。
——坚持开放共享。打造要素共享的互联网支撑平台,加快推动信息资源开放与利用,最大限度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最大程度汇聚各类市场要素创新力量,构建开放、共享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
——坚持统筹推进。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跨地域、跨部门联动推进机制,推动信息资源跨层级、跨部门共享,合力解决“互联网+”行动中的突出问题,形成上下协调、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三、总体目标
近期目标(2016—2020年):固定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全社会对互联网融合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入,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度逐步加深。基于互联网的政务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健康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互联网在促进制造业、农业、旅游、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成效显著,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互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结合,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远期目标(2021—2025年):基本形成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互联网化、移动化、智慧化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壮大一批“互联网+”龙头企业,建成以通化为核心,面向东北东部、服务吉林省东南部的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和示范高地。
四、主要任务
(一)开展“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
1.行动目标。以智能制造为重点方向,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结合,深化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制造业企业发展模式。紧紧围绕我市支柱、优势产业,大力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促进企业精细化生产,推广制造执行系统和智能传感等技术应用,积极建立柔性、敏捷、智能化生产平台。到2020年,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规模以上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80%,重点行业生产自动化率达到60%。(市工业信息化局)
2.行动任务。
(1)努力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智能制造生产线,发展生产自动化和过程控制,努力打造上下游完善的产业链。以医药、食品、机械制造等行业为重点,开展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管理信息化等全过程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试点示范。依托修正、东宝、通葡、通钢、石油化等龙头骨干企业,推动上下游配套企业使用工业控制系统、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先进制造设备;鼓励制造企业开展生产线数字化改造,建设数字车间;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着力推广基于互联网的产品设计、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数字车间向智能工厂发展。拓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检测、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围绕医药、食品、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信息化应用。持续推动企业申报国家、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活动,推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市工业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2)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生产性服务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等服务模式。推进骨干企业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组织架构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建立财务公司、金融服务公司等机构,发展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和产品外包服务。重点推动医药、冶金、机械制造等制造企业试点示范作用,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设备监控、运维、升级等服务,提供企业生产自动化技术与完全解决方案。(市工业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
(3)积极推进制造网络化。围绕我市支柱、优势产业,依托工业园区,着力推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共性信息技术资源共享服务,提升制造企业的管理、供应链协作、物流资源共享等水平。促进“工业云”应用,重点推动“工业云”服务平台,提供上下游企业产品协同设计制造、生产任务异地监控、应用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在线服务,完善产业生态圈的服务维度,支撑制造企业、原材料供应商和客户的互联网应用系统,提供基于互联网的集成应用平台,实现产业链、产业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服务的动态良性循环,提升我市制造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市工业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中国联通通化市分公司、中国电信通化分公司、中国移动通化市分公司)
(二)开展“互联网+创业创新”行动。
1.行动目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业态创新、区域创新和开放创新实现协调发展、重点突破,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到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达到550亿元,创新创业平台达到100家。(市科技局)
2.行动任务。
(1)积极打造互联网创业创新平台。继续推进重点实验室、中试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的资源开放共享。鼓励和培育企业高管、大学生、科技人员和留学归国等创新创业人员充分利用互联网,把握市场需求导向,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及时转化。引导和支持本地科研院校围绕“互联网+”融合发展需求,与企业共建技术开发联合体、共同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创业与创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建立创业教育网络培训体系,支持各类创业服务平台聘请成功创业者、天使投资人、知名专家担任创业导师,通过互联网模式,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和辅导、创投对接等服务。(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金融办)
(2)打造“互联网+”创业创新载体。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创新优势,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利用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通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化创业服务中心等园区和机构的现有条件,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新型众创空间和创业创新基地。打造“互联网+”园区和基地运行模式,支持通化医药高新区、通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等园区和产业基地开展“互联网+”应用实践,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集聚区。(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
(3)发展“互联网+”创新型产业。鼓励创新型企业围绕制造业需求,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壮大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新业态。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面向全球的技术资源合作、在线科技服务、创新众筹等活动,促进智能设计、众创研发、协同制造、资金众筹、网络化实时服务等产业组织模式创新。大力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推动企业生产模式向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协同制造等方向延伸。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研发设计、协同供应链管理、网络制造的集成应用,构建企业间高效协同的智能制造体系和产业价值链体系。(市科技局、市工业信息化局)
(4)利用“互联网+”促进创新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新兴服务业领域各类创新创业活动,重点支持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型创业企业发展。大力培育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壮大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促进科技服务业向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丰富创新创业服务内容。引导和鼓励创业服务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吉林省科技大市场通化分市场)、质押融资贷款协调办公室等服务机构,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等发展公共创业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平台开展网络数字化服务。创新线上线下服务模式,通过线上共享推介,线下洽谈对接等形式,为成果转化提供专业而便利的服务。(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
(三)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
1.行动目标。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创新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培育多样化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农副产品、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到2020年,培育“互联网+”农业现代化企业10家,全市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达15%,全市农产品网上销售额实现五年翻一番。(市农委)
2.行动任务。
(1)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水平。积极争取国家物联网区域试点示范,在水稻、玉米、设施蔬菜等领域率先实施,重点开展农情监测、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病虫害监测与防治等试点示范。在畜牧业养殖领域,重点选择龙头企业,围绕环境监控、饲料投喂、远程诊断、育种及繁育等生产全过程,应用环境传感网络、智能检测终端等技术和产品,开展物联网试点示范。(市农委、市商务局)
(2)创新网络化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精准农业,利用互联网开展种植业用药、用水、用肥监测,促进种植业节本增效。建设完善“三农”信息服务平台,应用“易农宝”手机客户端系统(APP),开展手机定位测土配方施肥、粮食测产、气象监测、农业病虫害防治、家畜疫病远程诊断等农业生产决策咨询服务。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探索创新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产、供、销有效结合。(市农委、市供销社、市环保局)
(3)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抓住国家和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机遇,围绕“工业品下乡”、“农资产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完善农业农村电子商务配套设施,建设县域电商运营中心,开展培训、孵化、代运营等系统电商配套服务。加强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解决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加强与国内大型电商企业的合作,借助淘宝、京东、苏宁、1号店等平台的资源优势,拓展我市农产品供给渠道和销售网络,活跃农产品交易市场。扩大“农家网店”规模,依托农民个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线营销特色农产品。发挥我市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优势,强化线上“通字号”品牌建设,推广“通化大米”线上营销模式,实施长白山人参、通化中药材等系列特色农产品营销战略,打造一批“通字号”线上知名品牌,提升“通化名牌”、“通化地标名品”知名度。(市农委、市商务局)
(4)完善农产品溯源体系。利用物联网、移动通信、遥感、地理信息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电子标签、条码标识、信息采集与传输、移动数据应用等技术集成,围绕粮食作物、畜禽肉类、蔬菜水果、中药材等大宗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监管与质量追溯试点示范。在蔬菜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建设畜禽肉类、蔬菜监管溯源管理系统和网络平台,开展全市农产品联网监控溯源试点。在农产品贸易流通领域推广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快农产品流通监管溯源系统建设。(市农委、中国联通通化市分公司、中国电信通化分公司、中国移动通化市分公司)
(5)创新农村集体资源管理方式。建设农村集体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农村财务、资产、土地、集体“四荒”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农村管理信息共享。建设农村综合调度管理、灾害监测和应急处理、村务管理、外出务工人员远程事物管理等信息系统,探索农村资源管理新模式。(市农委、市国土资源局)
(6)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远程教育服务等各类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达到农业部村级信息服务站“六有”标准(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进一步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乡村建设,提升农村民生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农民培训教育,提高农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市农委、中国联通通化市分公司、中国电信通化分公司、中国移动通化市分公司)
(四)开展“互联网+绿色生态”行动。
1.行动目标。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推进生态环境信息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抓住全省构建环保系统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契机,加快建立和完善污染物监测及信息发布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进一步完善全市重点能耗企业监测体系和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控系统,实现全市主要河流重点控制断面水质和所有县城PM2.5在线监测与实时发布。(市环保局)
2.行动任务。
(1)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推动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等信息和数据有效集成,实现环保以及国土资源、城建、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计生、林业、气象、测绘、统计等部门和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建立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共享机制,推动重点排污单位按照环境保护部门要求开展监测,并及时上报结果。(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城建局等部门)
(2)配合全省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平台工作的管理,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应用。推进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工作,提高企业排污状况智能化监控水平。根据在线监测设备运行状况,污染物超标排放情况开展对环境监测大数据的应用,针对通钢等重点用能单位,通过对环境监测大数据的应用,实现环保节能稳定达标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稳步下降。(市环保局)
(3)统一发布全市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依法建立统一的全市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渠道等,及时准确发布全市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状况监测信息,提高政府环境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保障公众知情权。(市环保局)
(4)加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以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辉南大椅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围绕能源、矿产资源、水、大气、土壤、噪声、辐射、植被覆盖等各类生态要素,依托省环保厅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及“互联网+”平台,推进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立体监控体系,实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大范围监测。(市环保局、市旅游局)
(5)加强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搭建城市废弃物回收平台,创新再生资源回收模式。推进废旧汽车及零部件的回收利用信息化建设。依托吉林省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建设废弃物信息平台,推动现有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型升级,逐步形成行业性、区域性的产业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在线交易体系,完善线上信用评价和供应链融资体系,开展在线竞价,发布价格交易指数,提高稳定供给能力,增强主要再生资源品种的定价权。(市环保局、市发展改革委)
(五)开展“互联网+信息惠民”行动。
1.行动目标。全面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和政府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创新政府服务模式,优化政府网络化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到2020年,基本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教育、民政、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对城乡的全覆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政务公开办、市卫生计生委、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
2.行动任务。
(1)完善政府服务体系。推行“一号一窗一网”政务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畅通服务渠道,丰富服务模式。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严格遵循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标准,统筹协调,大力推进我市“四张清单一张网”中的“政务服务网”建设,依托互联网技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府业务流程一体化,将我市行政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以及政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汇聚形成一体化的网上政府,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到2020年,“一号一窗一网”政务服务模式基本形成,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基本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网上渠道成为群众办事以及获取、反馈信息的主流方式。(市政务公开办及市直相关部门)
(2)完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医疗健康平台建设。加快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实现医疗卫生机构间的信息互联共享。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采取“BOO”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实现通化市居民跨机构、跨区域就医,到2018年实现通化市地区人口全覆盖。加快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医疗体系建设。引导大中型医院开展预约挂号、远程医疗、健康管理等业务。利用信息化管理机制引导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诊疗重点,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到2020年,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实现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基于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健康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市卫生计生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公安局)
(3)加快推进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步伐。完成全市教育专网建设,实现所有学校互联互通。加强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设,到2018年全市中小学校70%的班级建成多媒体教室,学科教师计算机配备比例达到80%。建立全市教育云数据中心,建设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库,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探索与企业合作方式,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与管理平台为教育教学服务。加强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创新教育教学新模式。到2020年,基本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形成配套完整、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互联网资源中心。(市教育局)
(4)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能力。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等民生系统。通过网站、自助机及短信、微信等信息手段推送扩展民生播报、社保服务、人才市场等信息。提供个人社保信息、就业信息等查询服务,适时开展网上社保办理、社保缴费、网上求职招聘等在线服务。到2020年,全面完成社会保障在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形成综合、多元、互通的公共就业人才与人力资源信息服务体系。(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中国联通通化市分公司、中国电信通化分公司、中国移动通化市分公司)
(5)提高社区服务体系互联能力。积极开展“互联网+社区服务”建设,注重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社区维稳、老旧散弃小区人居环境整治、促进居民就业创业、帮扶社区“空巢”和失能老人等方面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积极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基础信息集中采集,多方利用。充分发挥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功能,完善社区活动场所设置格局,建立网上公开办公流程,全面开展错时延时服务。到2020年,全市社区基本建成网络服务体系,提升社区综合保障能力。(市民政局)
(6)加快养老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在区级层面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区域内老年人口、养老服务设施的数量和分布等基础数据。在社区层面建立服务信息系统,掌握辖区内老年人状况和养老服务机构、组织、企业等服务信息。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信息共享服务机制,利用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优势,积极推广远程健康监测,拓展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惠及面。大力推进养老、保健、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养老信息服务水平。(市民政局)
(7)提高社会救助综合信息服务能力。依托全省社会救助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为核心,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包括医疗、住房、教育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在内的各项救助,支撑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内各项救助业务的开展。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系统,对社会救助申请人的收入、财产、支出等信息进行核实,为实现精准扶贫提供决策支撑。到2020年,依托全省救助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各级各类救助信息数据时时互联互通。(市民政局、市卫生计生委、市社保局、市公安局)
(8)打造互联网地域文化体系。构建地区图书馆网上互联互通体系,开放微信及微博等终端服务平台,推动农家书屋数字化改造,实现地区图书资源共享、读者自助服务、手机阅读等便民服务功能。完善市艺术馆、中国松花石(砚)之乡等网站建设,实现通化地域文化网上宣传、网上展销,提升“关东文化”、“国砚”等地域文化品牌效应。高标准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场馆,实现城市社区“10分钟文化圈”,乡镇、村“10里文化圈”,让居民群众享受便捷文化服务。丰富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为广大居民提供展示文化成果的大舞台。到2020年,打造2个“互联网+”文化创意新业态孵化器,培育5家“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市文广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