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6-2020年)

为进一步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根据《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6-2020年)》(闽农能〔2016〕68号)及《泉州市农业局关于印发泉州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泉农〔2016〕5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生态优先、创新驱动、依法治理、惠及民生、保障安全的指导方针,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发展和保护并重,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二、主要目标

(一)工作目标

力争到2020年我区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三基本”,即畜禽养殖废弃物(包括粪便和病死畜禽)、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同时,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常态化、制度化运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模式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农业资源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生态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农业生态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二)主要指标

1.鲤城区在2009年实行全区全境禁止饲养生猪的基础上,继续巩固禁养成果。

2.2018年底前,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

3.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5%以上,经济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4.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

5.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防止畜禽养殖反弹、回潮,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配合环保部门制(修)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配合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全面完成畜禽禁养任务。(有关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二)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

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上的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通过改进施肥方式,逐步提高肥料利用率,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40%以上。积极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有效模式,鼓励增施有机肥、开展秸秆还田,引导农民积造施用农家肥和使用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商品有机肥,农作物秸秆利用还田率达60%以上。(农管站、有关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三)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

因地制宜集成推广适合不同作物的技术模式,选择在“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区,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加速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逐步淘汰高毒农药。(质监股、有关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四)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

将应用可降解地膜列入主要推广技术范围,加快可降解地膜的示范推广,加大在蔬菜、花生等大田作物开展农田残膜回收示范。在设施农业重点区域开展废旧薄膜回收行动。推广水稻集中育秧、蔬菜集约化育苗,减少大田育秧育苗薄膜污染。(农管站、质监股、有关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五)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

进一步加大示范和政策引导力度,大力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肥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在水稻种植区,推广稻草粉碎全量还田。从根本上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问题。(农管站、有关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六)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合理安排大田耕作制度,改进耕作方式,加大保护性耕作、水肥一体化、喷灌、滴灌、微灌、间歇灌溉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农管站、有关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有关街道、职能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要完善政策措施,不断拓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经费渠道,加大测土配方施肥、低毒生物农药、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农业清洁生产示范等项目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推动落实金融、税收等扶持政策,完善投融资体制,拓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等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要强化工作落实,局有关股、站要做好科学谋划部署,并加强对相关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工作的指导、督查和考评,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客观评价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效果。各有关街道农业服务中心要强化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科学制定防治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加大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确保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实效。(动物卫生监督所、农管站、质监股、有关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二)强化综合防治

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快推广科学施肥、安全用药、绿色防控、农田节水等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改进种植技术模式,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再生资源化。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行生产全程监管,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强化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推进农产品质量标识制度。贯彻实施国家农兽药残留标准,推广一批简明易懂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继续创建一批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探索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以种植业减量化利用、秸秆高值利用、农田残膜回收利用、农村生活污染处理等为重点,扶持和引导以市场化运作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探索形成产业相互整合、物质多级循环的产业结构和生态布局。(动物卫生监督所、农管站、质监股、有关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三)培育治理主体

采取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经营性服务组织,鼓励新型治理主体开展地膜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回收加工、商品有机肥生产等服务。探索开展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服务机制和PPP模式创新试点,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用绩效合同服务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动物卫生监督所、农管站、质监股、有关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四)强化科技支撑

围绕科学施肥用药、农业投入品高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生态友好型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问题,启动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尽快形成适合我区区情农情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模式与体系。健全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推广服务力度。抓好示范带动,在我区重点流域和区域实施一批农田氮磷拦截、地膜回收、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和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等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工程,总结一批适合我区不同资源环境条件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产品。加强单项治理技术的集成配套,积极探索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机制,建设一批涵盖农业面源污染全要素的综合防治示范区。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完善农田氮磷流失、农田地膜残留、耕地重金属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摸清农业面源污染的组成、发生特征和影响因素,实现监测与评价、预报与预警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加强农业环境监测队伍机构建设,不断提升农业面源污染例行监测的能力和水平。(动物卫生监督所、农管站、质监股)

(五)加强舆论引导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途径,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让社会公众和农民群众认清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本质和危害。大力宣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意义,推广普及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防治措施,让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完善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和数据发布平台,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畅通公众表达及诉求渠道,充分保障和发挥社会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监督作用。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农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公众参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动物卫生监督所、农管站、质监股)

(六)深化改革创新

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土地重点流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使之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的有生力量。支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实施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以社会化服务推动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清洁化。建立健全农业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引导节约用水。(动物卫生监督所、农管站、质监股、有关街道农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