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为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连发〔2015〕32号),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有效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确保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是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先进的防治技术为支撑,以科学的管理机制为保障,着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过程中,要坚持做到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减。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灌溉用水使用量;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减少畜禽粪便对水体的污染;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与综合利用等技术,减少秸秆对水体、大气的直接污染。二是用。对人畜粪便进行沼气化利用,解决污染问题,同时为农民提供生活用能和有机肥;多渠道利用秸秆,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三是清。清除田头、路边、河沟内秸秆、杂草及农业有机废弃物,防止对水体直接污染。四是控。严格控制工业“三废”进入农田,从源头上确保农业生产健康发展。五是查。加强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工作,建立重金属污染数据库及农产品产地污染信息化管理系统。六是管。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中的职责,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和监督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基本原则。一是部门牵头、公众参与。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积极争取资金和政策扶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二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采取控制与治理相结合的措施,既从源头上削减污染产生来源,又对农业生产排放污染物进行处理,力求达到标本兼治。根据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不同来源,分别对种植、畜禽养殖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三是优化结构、推动转型。逐步优化调整我市农业产业结构,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规模种植业、养殖业,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园区化、集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提升农业生产和废弃物治理的技术水平。

(二)主要目标。力争到2020年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90%以上,氮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75%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常态化、制度化运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模式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农业资源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农业生态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三、工作重点

(一)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工程。要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对农业生产全过程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推广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定时、定量、精准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全面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建立连片绿色农业污染控制区,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规模化发展,从源头控制种植业污染。到2020年,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率超过90%。

(二)实施化肥零增长工程。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和机具,推进化肥使用减量化。加大有机肥产业发展支持力度,鼓励农民积极施用农家肥,购买和使用商品有机肥,逐步增加农田有机肥使用量,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着力提升耕地内在质量。

(三)实施农药零增长工程。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严格禁止使用并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积极开展安全用药宣传,加强病虫害预报,减少用药频次,积极推广杀虫灯、防虫网等物理防虫设备。加快建设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组织,50%以上农田实行统防统治。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

(四)实施农田残膜回收工程。做好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膜地膜采购使用记录,从源头保证农田残膜可回收。争取财政资金开展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对加厚地膜使用、回收加工利用给予补贴,扶持地膜回收网点和废旧地膜加工能力建设,逐步健全回收加工网络,创新地膜回收与再利用机制。

(五)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大力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及能源化利用。建立健全政府推动、秸秆利用企业和收储组织为轴心、经纪人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降低收储运输成本,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完善激励政策,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问题。

(六)实施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根据省农委统一部署,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做好重点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加密调查和农作物与土壤的协同监测,切实摸清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底数,实施农产品产地分级管理。在全市设置长期定位监控点,开展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数据库及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监测预警机制,做到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早发现、早处置,科学指导农业结构调整,保护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止农产品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争取省级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区修复试点项目,选择典型地块开展土壤试点修复工程。

(七)实施养殖场污染防治工程。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布局。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新建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必须达到生态健康养殖标准。实行雨污分流,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通过实施沼气工程、生态发酵床、有机肥加工等工程建设,实现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发展生态养殖和循环农业模式,有效改善养殖场周边生态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农业部门要切实增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积极争取县区党委政府关心与支持,及时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水利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合力。要强化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因地制宜实施一批工程项目,做好指导、服务、监督工作,确保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二)做好宣传培训,推进公众参与。各县区农业部门要做好宣传培训工作,充分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电视、新媒体等途径,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知识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让社会公众认清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本质和危害。大力宣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意义,推广普及“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防治措施,让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参与到全市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去。

(三)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工作体系。为保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顺利实施,各县区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省级相关项目及市、县(区)两级财政资金,严格按照工程建设项目要求,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争取设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宣传培训、示范推广、监测监管等工作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