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关于2017年农业科教工作要点

2017年,全市农业科教工作要围绕全市农业重点工作,以现代农业发展上新台阶为目标,充分发挥南京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密集的优势,构建契合南京大都市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人才支撑、农业科技管理体系。主要做好“四个三”:

一、打造三大平台。

一是科技创业创新平台。推进南京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建设,支持联盟运行机制创新,强化联盟内部协作,多渠道开展学习交流,定期开展科技成果展览发布、评估洽谈、咨询培训等活动,发挥其在技术服务、技术成果评估及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作用,推动成果转移转化。二是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强化南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络平台运行,定期征集并发布农业科技成果及科技需求,加强平台对外宣传,精准开展科技成果供需对接,释放出“科教资源+互联网+实体经济”的叠加优势,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快速有效转化。三是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印发关于加强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的相关意见,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与技术力量强、发展潜力大、对农民增收带动大的农业园区、农业科技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组织,共同建立一批产学研合作机制新、区域代表性强、科技水平高、辐射范围广、运行机制畅的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使基地成为科技集成创新平台、科技成果孵化载体、实用技术遴选田头超市、职业农民培训田间课堂、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阵地、农业科技致富样板以及农业决策参考现场。

二、实施三项工程。

一是科技推广帮扶工程。组织在宁农业院校和市级农技推广单位与30个以上经济薄弱村和欠发达村进行对接帮扶,帮助对接村打造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着力打造支撑村级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平台。二是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在全市范围内遴选500名农技人员担任技术指导员,挂钩指导全市1万户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推广。同时,开展挂县强农富民行动,组织在宁农业科研院校,针对各区产业发展技术瓶颈,组建专家团队,开展对接服务。三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程。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继续推进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全市建设镇街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示范中心10个、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示范站100个,使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健全率达到90%。同时,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手段,运行好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农技耘”,不断完善“农技耘”功能,做好“农技耘”宣传与推广,为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技术信息服务。

三、培育三支队伍。

一是以领军型人才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以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为载体,依托产学研合作专项,引导园区、基地深入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大规模招才引智活动,对接引进农业科技创业创新人才和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关键技术成果,培育壮大一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二是以农业技术人员为主力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轮训计划,通过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多种途径,完成培训500人左右,确保农技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使其在熟练掌握主专业的基础上,兼通其它1-2门辅助专业。同时遴选有一定科技水平的村干部、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村级农技员等,兼职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示范站技术人员,每个站技术人员不少于2名。三是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应用人才队伍。进一步落实部省市相关文件精神,通过建立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政策制度,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工作,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较强管理能力和较高经营水平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完善初、中、高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体系。2017年,全年完成各类职业农民培训1.2万人。

四、做好三项管理。

一是农业科技成果管理。加强对现有成熟农业实用技术的集成与组装,遴选40项农业主推技术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产学研合作,深化农业产业关键技术、瓶颈技术、前沿技术开发与创新,提高全市农业“四新”技术储备。二是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绩效等环节管理,开展项目实施全程监管,规范项目资金使用,杜绝各类项目违规现象,切实提高全市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与实施水平。三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要求,落实研发者第一责任人制度,不定期对在研转基因项目实施单位安全管理情况进行监管督查。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加强标识监管,做到应标必标,标识规范,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加强转基因科普知识宣传,增进广大消费者的了解和认可度。加强对农技人员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自身业务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