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为切实抓好我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确保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促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农业厅、三明市农业局《关于印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和《永安市2016年度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为指导,紧扣我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定位,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优化城乡生态环境面貌,加快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促进经济和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宣传培训、监督防控、改造治理、标准生产为主要手段,引导农民自觉主动参与,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我市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一控”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的水平;“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确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0%以上,肥料、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全市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三基本”,即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确保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同时,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工作达到常态化管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农业生态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农业生态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三、工作重点
(一)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用量
以耕地地力提升“1112”工程为抓手,集成推广应用秸秆腐熟还田、绿肥种植、商品有机肥示范推广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减少化肥施用量,推进实施化肥施用零增长。2016年计划推广科学施肥3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25万亩、蔬菜、果树10万亩,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和茶叶等粮食、经济作物上的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免费为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服务,通过改进施肥方式,逐步提高肥料利用率,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积极探索有机肥资源利用有效模式,2016年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8000亩,辐射带动1.2万亩,冬种绿肥紫云英2万亩,大力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引导培肥土壤、提升耕地地力。(责任单位:土肥站)
(二)推广绿色植保技术,实施农药减施工程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积极开展安全用药技术培训与宣传,加强病虫害预报,严格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减少用药频次。加强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鼓励农民优先采用非化学防治技术,积极推广杀虫灯、性信息素、防虫网等物理防虫设备,开展病虫统防统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按照“防治时机专业化、科学用药专业化、施药器械专业化、操作技术专业化”的要求,探索建立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2016年,以争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县为契机,培育发展一批反应快速、服务高效的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进一步提升植保现代装备水平,重点抓好洪田镇柑橘黄龙病防控技术推广,全市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面积1万亩以上,建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1个,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6万亩次,逐步淘汰高毒农药,新建立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3个以上。(责任单位:植保站)
(三)推广生态环保养殖模式,加强养殖污染整治
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六条措施的通知》、《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六条措施的实施意见》和省政府下达的《2015-2018年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等文件精神,制定完善《永安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方案》和《永安市2016-2018年度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大力推进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完成禁养区内养殖场停养、拆除工作,加大可养区养殖场的达标改造力度,3年内完成39家市级财政补助年存栏250-1000头养殖场的升级改造,2016年完成5家年出栏1500头以上的养殖场升级改造任务。对列入省、市政府标准化改造任务的生猪规模养殖场,要加强指导服务,督促项目建设单位按照达标排放要求进行设计、施工,做到“一场一方案”。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严格实行总量控制,“十三五”期间全市生猪年出栏总量控制在23万头以内,新建规模养殖场必须取得六部门和当地政府审批同意,并按标准化要求建设,必须取得环境评估报告,实行“三同时”制度,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要求。要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积极推广“猪—沼—果(菜、茶、粮等)”能源生态型和能源环保型、微生物异位发酵床等治理方式,推行漏缝地面、雨污分离、粪尿分离、干清粪等工艺,提高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推进市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项目建设,建立乡镇、村病死畜禽临时收贮点30个。(责任牵头单位:畜牧站,配合单位:动物卫生监督所、能源站)
(四)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控制水产养殖污染
科学规划全市水功能区和水资源区,实行水域滩涂持证养殖制度,合理确定“三网”(网箱、网栏、网围)养殖规模和放养密度,维持大中水面水体生态平衡,尤其要严格监控安砂水库水域网箱养殖面积(6000平方以内)。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促进水体生态修复,严格按照有关养殖标准来规范养殖行为,禁止在水库等大中型水体使用化肥、渔用复合肥及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等肥水养鱼方式,建立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实验室,定期监测监控库区内水质情况,力争水产养殖水体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督促其建设生态养殖环境,引导发展“人放天养”的自然放养模式,改善水库、鱼塘水质环境。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水产养殖场开展标准化建设,2016年争取2个陆上工厂化水产养殖示范项目和2个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改造。(责任单位:水技站、渔政大队)
(五)加大示范与政策引导,推进秸秆、地膜综合利用
在秸秆方面,加强技术指导,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防止秸秆焚烧,主要是采取人工或机械切碎翻耕还田、留高茬翻、覆盖还田等直接还田和利用生物化学技术堆沤腐熟后还田、用作饲料过腹还田、用作食用菌包后还田等间接还田等两种方式,促进作物秸秆高效利用。2016年推广农田秸秆还田8万亩,作物秸秆综合利用10万亩,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60%以上。在地膜方面,大力宣传,提高农民回收残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号召农民选择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产品。大力推广水稻集中育秧、蔬菜集约化育苗,采用智能温室育秧,去除传统早稻育秧农膜的使用,减少大田育秧育苗薄膜污染。针对我市地膜使用面积最大的烟叶种植,督促烟草部门出台废旧农膜回收管理办法,调动烟农捡拾回收废旧农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设施农业重点区域开展废旧膜回收行动,对回收废膜及时进行处理,做到百分百回收零污染。争取到2020年全市各类作物农膜使用及回收率达到80%以上。(责任牵头单位:土肥站、农技站,配合单位:经作站、食用菌站、农机中心)
(六)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生产全程监管
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模式,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实施标准化生产,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贯彻实施国家《农兽药残留标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肥料合理使用准则》,制定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继续创建一批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2016年重点抓好11家畜禽、4个蔬菜、2个茶叶、4个水果标准化基地创建工作,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行生产全程监管,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制度、农产品日常抽检制度,加强各生产环节的监管,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摸清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底数,实施农产品产地分级管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和农业环境监测队伍机构建设,不断提升农业面源污染例行监测的能力和水平。(责任牵头单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科,配合单位:畜牧站、经作站、农技站、绿办、能源站、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分工负责
农业局成立了永安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组织领导。农业资源环境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保障,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加快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提高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及早行动,制定工作方案,将相关任务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进度要求,落实责任人员,强化推进措施,把工作落到实处。各有关单位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局属相关股站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技术培训、实地指导和督导检查,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制度本乡镇工作方案,抓好相关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定期督促检查工作的进展,及时研究解决工作进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
(二)强化宣传,凝聚合力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一项较新、面广、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各相关单位在实施中,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覆盖面,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宣传工具,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意义、具体措施和重要作用,让社会公众和农民群众认清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本质和危害,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转变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推广普及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对先进典型的总结和推广,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凝聚共识,合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三)整合项目,多方投入
根据工作目标要求,加强内部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本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拓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经费渠道,确保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顺利进行。各有关单位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入,依托上级资金有针对性地开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项目,着力提升全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投融资体制,拓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等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四)加强执法,确保实效
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常态化和规范化监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条例,认真履职,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管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执法,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易降解的农用薄膜的推广应用,合理使用化肥;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秩序,确保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五)完善机制,督促落实
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考核制度,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列入农业系统目标责任考核的内容,对责任单位和实施乡镇工作进行考核打分排名,考核结果与年终绩效、年度评先评优挂勾。并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督导,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同时,建立信息报送制度,按照每季度一上报,年终一总结要求,各责任单位要在每个季度末月的25日前将相关任务完成情况报送市能源站,于12月15日前完成年度责任目标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