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左旗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为了有效加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转变农业生产和发展方式,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依据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印发的《呼和浩特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呼农牧发〔2016〕111号)文件要求,结合我旗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以优化人居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出发点的总要求,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一构建、三推进”围绕建立资源节能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实现农药、肥料使用量负增长的目标。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有效的保障我旗农产品质量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工作重点

(一)农药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1、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

按照先进、实用的原则,重点建设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健全病虫监测体系;完善测报技术标准,实现数字化监测、网络化传输、模型化预测、可视化预报,提高监测预警的实效性和准确性。

2、推进科学用药。

重点是“药、械、人”三要素协调提升。做好新农药的试验示范,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的筛选和推广应用;积极引进和示范推广先进、高效、实用防控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加强对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种植大户等的用药技术培训,强化农药店经营人员的培训宣传和指导,帮助其熟悉安全用药知识。指导农民科学防控,建立蔬菜、玉米、马铃薯等主要作物病虫害全程防控示范区,示范应用作物全程解决方案。

3、推进绿色防控。

通过抓好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推进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创新。大力培训和宣传绿色防控工作不断推进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主要应用防虫网、杀虫灯、诱虫板、生物农药、低毒农药等。

4、推进统防统治。

提升装备水平,利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补助、农机购置补贴及植保工程建设投资及相关农业项目,组建病虫害防治的专业组织,按区域、按作物品种统一防治,改善植保防控装备;提升技术水平,集成示范综合配套的技术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农作物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的模式化实施、规范化作业;提升服务水平,植保部门要创新服务方式,加强技能培训、信息传递、病虫监测、技术指导、宣传引导、市场培育等服务、提高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

(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1、推广科学施肥,做好服务工作,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的整治效果。

施用化肥并非施得愈多愈好,科学施肥要重点抓住以下几个环节:化肥的施肥方法、数量,要根据天气情况、土地干湿情况、农作物生长期及农作物的特异性等决定,实现高效低耗,物尽其用。另外把农家肥和化肥混合使用,也可提高肥效,增加农作物产量,同时又能改良土壤。据我旗统计局数据显示,我旗化肥投入量为每年30000吨左右(折纯量),我旗从2007年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截止2015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85万亩,配方肥施用面积达65万亩,化肥使用量减少10%以上,大大降低了化肥使用对环境污染的程度。

2、实现有机肥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置。

最大限度地将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并实现以沼气为纽带的畜禽粪便的多样化综合利用。另外,对规模化养殖业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倡“清污分流,粪尿分离”的处理方法。在粪便利用和污染治理以前,采取各种措施,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三)提高秸秆利用率,改善周边环境

1、秸秆饲料化。

一是坚持为牧而种,种养结合原则,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大青贮饲料种植面积,减少秸秆焚烧,增加秸秆利用率。二是通过秸秆过腹还田,不仅可以发展壮大畜牧产业,而且畜禽粪便还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2、大力推广玉米秸秆还田腐熟技术,降低秸秆焚烧率。

2013年—2015年我旗连续三年实施了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实施技术为玉米秸秆还田腐熟,累计实施面积为12万亩,还田玉米秸秆12万亩,有效降低了秸秆焚烧率。

(四)净化农业产地环境,制止源头污染。

1、地膜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一是大力推广双降解生态地膜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双降解地膜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完全降解、定时可控和生态无害的特点,实现地膜栽培的清洁生产,消除“白色污染”。

二是推广使用0.01mm以上标准地膜。合理规划布局,建设废旧地膜回收站,配套相关设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捡拾回收地膜,采取差价补贴的方式,换取新的标准地膜或可控降解地膜。

2、重金属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以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源头防控、农艺修复、化学钝化等相关技术。实行农业投入品准入,防止重金属继续污染农田;通过开展农田土壤深耕培肥,合理调节土壤理化性状,降低耕层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通过施用高效实用的化学钝化剂,选择性喷施对重金属吸收有拮抗作用的叶面调理剂,有效减少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通过间作、套种重金属超累积植物,吸收富集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将重金属移出土体。

3、农业投入品包装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为降低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包装物的残留,避免对农田、地下水源染源,对投入品外包装实行分类收集,集中处理。生产基地、企业和合作社要做好回收台帐,接受监管部门的检查,对未建立回收台账、回收处理工作不达标的生产基地、企业和合作社,依据相关法规给予处罚。

(五)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围绕提升品质、培育品牌,加快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健全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衔接、严谨配套的地方标准体系;按照整体规划、有序推进的要求,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行全程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三品一标”,进一步加快瓜果蔬菜产品的“三品”认证步伐,强化证后监管。建立健全检测体系,加大产品检测力度,加强标准化实施监督。

我旗非常重视“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截止目前共认证无公害生产基地9个,认证产品42个;绿色生产基地1个,认证产品4个;有机基地1个,认证产品7个。对认证企业实行严格的产地环境监管,查看周边是否存在污染企业、有无废水灌溉、是否远离交通主干道等,对不符合条件的不能认证;对已认证的基地或企业认证巡回检查,发现有环境污染或生产不符合标准化生产的及时整改,并认真监管直至符合标准。

(六)增加抽检次数,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我旗每年平均抽检蔬菜样品420多个,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2016年准备抽检样品800个,要求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通过增加抽检次数,有力的制止了不合格农产品上市。

(七)强化基地和市场巡查工作,保护产地环境。

每年巡回检查蔬菜基地24次以上,平均每月巡查2次。重点对生产基地和市场上是否存在高毒、高残留农药进行检查,同时查看基地农药库和生产记录,检查是否使用禁限用农药,再者查看是否存在生活垃圾肥料。通过对基地和市场巡回检查,有力的遏制农药对基地环境污染,达到从源头上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组织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督促落实。

为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旗农牧业局要成立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各环节和工作任务进度进行调度、督查、考核。各相关单位成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工作小组,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及相关法律、政策、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纳入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的总体安排,积极争取旗委、政府的关心与支持,及时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水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工作合力。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旗农牧业局负责组织领导、监督、检查工作;土壤肥料工作站负责实施化肥减量工程及有机肥资源化利用;植保站负责实施农药减控工程;能源站负责重金属污染与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股及监管中心负责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认证、巡查工作等,各部门要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严格按照实施方案明确的责任单位,各单位要负责制定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的具体实施方案,提出具体要求,抓好工作落实。

(三)强化考核,严格追责。

旗农牧业局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旗各单位任务目标落实情况进行阶段性随机督促检查,及时通报考核结果,并且总结经验,用于指导今后污染源防治工作。对未按期完成任务目标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意义、政策法规、突出成果和先进典型,同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围绕农业节水、减量控害、资源利用、产品安全等主题,大力普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知识和先进实用防治方法,广泛宣传和交流各地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对不按要求实施面源污染治理、使用高度、高残留农药等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曝光并追责,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