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和《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基准年为2015年。
一、“十二五”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积极作为、扎实工作,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三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5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4979.1亿元,占全国的8.18%,居全国第一位,年均增速4.1%。粮食产量实现“十三连增”,达到4712.7万吨,比2010年增加8.7%,占全国的7.58%,居全国第三位。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10272.9万吨、1703万吨、1483.2万吨、931.3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分别比2010年增加13.8%、18.4%、9.0%、18.8%。棉花、油料产量分别达到53.7万吨、324.1万吨,稳居全国前列。
(二)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幅提升。2015年,全省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351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690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63。农机总动力1.34亿千瓦,比2010年增加15.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1.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3个百分点。全省设施保护栽培面积达到1300多万亩,新增温室大棚面积210万亩。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成运行。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300家、销售额1.56万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1220家、4700亿元。农民合作社达到15.4万家,比2010年增加11.07万家。家庭农场4.1万家。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40%以上,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472万亩,比2010年增加1764万亩,提高了249%。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49家,交易额达到2675亿元,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00亿元以上。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在全国率先制定颁布了《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省政府令第277号),省、市、县、乡、村五级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逐步完善。全省各类农业地方标准、技术规范达到2300项,主要“菜篮子”产品基本实现有标可依。2015年,“三品一标”产品达到10706个,比2010年增长40%。
(五)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全省拥有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61所,累计建成国家级科研平台109个,省级科研平台105个。“十二五”期间,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22个,审定农作物新品种(系)237个,推广主导品种150个、主推技术84项,培训农民1000万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万人。201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8%。
(六)农民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2015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30元,比2010年增加85%,年均增幅13.09%,连续6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58元。在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纯收入5857元,占45.3%;工资性收入5139元,占39.74%;财产性收入326元,占2.52%;转移性收入1608元,占12.44%。
(七)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长足发展。在全国率先启动耕地质量提升计划,组织实施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六大工程。全省规模以上生态循环农业基地达到1000多万亩,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4个。2015年,全省林地面积达到5180万亩,湿地面积2606.25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25%;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70%、秸秆综合利用率85%,分别比2010年提高20和10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36%和30%。
(八)农业品牌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鲁政办字〔2015〕80号),推动实施农产品品牌引领战略。全省区域公用品牌累计达到300多个,其中20个进入《2015年度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百强,上榜数量居全国首位;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达到105.86亿元,居全国第二位。2015年,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153.1亿美元,比2010年增加20.5%,占全国的21.7%,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位。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十三五”时期,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仍处于补齐短板、加快推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农业发展影响加深。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农业已经处于全面开放的国际大环境、大市场中。一方面,资本、技术、人才、产品等重要资源加快流动,对我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赢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主动权带来机遇;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分工中再平衡,新的区域性贸易谈判加快推进,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升级,国际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的深入影响,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的国内外价格倒挂,对我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带来新的挑战。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农业转型升级要求迫切。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对农业的基础地位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需要迎接挑战,在市场需求乏力的形势下,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创新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需要抢抓机遇,在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良好社会氛围中,抓住“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良好契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在稳定农业发展速度的同时,实现新一轮转型升级。
(三)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制约加剧。虽然我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多年稳居全国前列,但是短期内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状况难以改变,统筹“保供给”“保生态”和“保安全”的压力不断加大。一方面,人口总量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刚性需求不断增长,确保供给总量与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等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加,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要求十分迫切。
(四)发展成果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支撑有力。长期以来,“三农”工作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三农”发展活力得到有效激发,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粮食高产创建、设施蔬菜栽培、农业产业化经营积累了山东经验。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农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发展方式不断创新,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产业链条双向延伸,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