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发改农经〔2017〕452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我们结合发展改革部门职责,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根据本地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结合发展改革部门职责,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准确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也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发展改革系统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主要方向,找准定位、抓住关键,着力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努力实现农业结构调整有新成效、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活力进一步释放。

——坚持市场导向,把满足市场需求作为最终目的。充分发挥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靠市场手段动员要素、优化配置、提升效率,让市场力量引领农业结构调整,既有效调减过剩农产品,又及时补上供不应求农产品。

——坚持质量兴农,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在“优质专用”、“特色个性”农产品上下功夫,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

——坚持效益惠农,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核心目标。积极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延长农业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全面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努力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势头。

——坚持生态优先,把实现绿色发展作为基本要求。加快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发展、生态协调、环境改善相互融合与统一。

——坚持改革创新,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根本途径。创新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潜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加可持续的农业供给体系。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一)继续推进农产品结构调整。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种植结构。稳定水稻生产能力,扩大优质小麦面积,重点发展强筋弱筋小麦、优质稻谷。巩固“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成果,继续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因地制宜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巩固主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全面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

(二)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为依托,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以产能建设、政策引导、用途管制为手段,科学合理划定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细化落实到具体地块。制订“两区”划定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完善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引导财政、金融、保险、投资等政策措施向“两区”倾斜,推动层层落实建设管护主体责任。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产品优势区。

(三)强化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出台并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谋划一批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工程和项目,加强种质资源保存、育种创新基地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甘肃玉米、四川水稻和海南南繁三大国家级制种基地建设和区域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提高良种供应能力。积极推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水平。

(四)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积极培育知名农业品牌,形成优质优价的正向激励机制。强化品牌保护,加快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切实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实施畜牧大县种养业循环一体化示范工程,构建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种养加协调发展模式,推进建立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强制性资源化处理制度。支持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建设。启动实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规划。

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开创新局面

(五)扎实推进“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以137个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为平台,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结合特色小(城)镇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城融合,打造一批农字号的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充分发挥各地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依托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总结遴选印发农村产业融合百佳案例,加快推广试点示范县典型经验和模式。

(六)健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协同推进机制。建立部门间更为紧密的沟通协商平台,及时研究重大问题,统筹协调重要事项,切实督促落实政策,健全横向联合、上下联动的协同推进机制。加大培训指导和宣传交流力度,召开试点示范现场会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峰会,继续举办试点示范县、地方发展改革部门专题培训班。组织新闻媒体开展专题宣传报道,采取第三方评估、大数分析等方式加强跟踪评估,编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报告。

(七)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政策工具,探索通过贴息方式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研究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创设定制式金融产品等方式,着力破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融资难的问题。研究提出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政策意见,完善用地供给机制,努力解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难的问题。

(八)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促进传统农资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质量,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等新型业态。组织开展第三批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进一步扩大返乡创业试点范围。积极调动市场资源,支持返乡创业试点地区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和县乡特色产业。

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迈上新水平

(九)完善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农田利建设从提高供水能力向更加重视提高节水能力转变,从注重工程建设向更加重视制度建设转变。严格用水管理,开展水权交易试点,从源头上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加大大中型灌排骨干工程节水改与建设力度,指导地方同步完善计量设施、田间节水设施,建设现代化灌区。大力普及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力度。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快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精准补贴和节水激励机制。创新农业节水投融资体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运行。

(十)努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在京津风沙源区、岩溶石漠化区、黄土高原、西藏、青海三江源、祁连山、川西藏区等重点区域开展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林草植被保护与恢复、水土流失治理、草食畜牧业发展等工程,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与修复,逐步遏制生态退化趋势。实施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加快推进永定河绿色生态河流廊道建设。谋划实施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落到实处。加大野生动植物和珍稀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全面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继续加强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和功能,持续扩大森林资源总量和提高森林质量。大力推进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百万亩造林工程。积极研究开展退化林修复。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加大公益林和后备资源培育力度。全面推进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积极推进用材林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林地质量和生产力。建设大尺度绿色生态保护空间和绿色廊道,形成国土绿化网络。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