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县2017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方案

为切实加强全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加快推进我县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实现我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现状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南临凉州区,西南与金昌市连接,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全县辖18个乡镇、249个村,2016年,全县耕地面积89.3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83.77万亩。其中:小麦、玉米、薯类等粮食作物总播面积23.56万亩;棉花、油料瓜类、茴香、籽瓜及枸杞等经济作物总播面积39.87万亩;蔬菜、瓜类、绿肥等其它作物播种面积20.34万亩;农作物副产品(小麦秸、玉米秸、高粱秸、薯类秧、棉花杆、葵花杆、棉籽)产量51.59万吨;随着种植业、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面源污染不断加重,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沉积物、农药、废料、营养盐、残留农膜以及生活中的畜禽粪便等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产生的致病菌,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等途径,造成土壤、大气、水体的生态系统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系统功能、人身健康和经济发展等影响很大,尤其是导致流域水环境和水资源的恶化,从而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全县每年应用高效农田节水技术70万亩以上;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确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0%以上,肥料、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全县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确保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75%以上,畜禽粪污基本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8%以上,废弃农药包装物有效回收利用,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0%以上。全县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常态化、制度化运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模式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农业资源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绿色发展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生态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三、工作重点

(一)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积极推进耕作制度和灌溉制度改革,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围绕稳定粮食生产、主体生产模式提质增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积极构建节水高效农业技术体系。以推广膜下滴灌和垄膜沟灌两大技术为重点,以微喷、移动滴灌、注水补灌等技术为补充,注重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相结合,农机农艺相配套,实现节水增效。(责任单位:县农牧局、县农技中心)

(二)实施化肥零增长。进一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在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及中药材等园艺作物上的应用,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创新服务方式,推进农企对接,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政府购买服务与农业企业参与服务相结合的有效模式。推进新型肥料和施肥技术的示范与推广,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有效模式,鼓励开展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合理调整施肥结构,引导农民积造施用农家肥。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产田创建,大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着力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科学施肥。施用化肥并非施得愈多愈好,农田投入养分过大,盈余部分并未起作用,而最终是进入土壤和水环境,造成土壤和水环境的污染。我县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在全县70多万亩耕地均匀布点采样进行测土配方,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控制氮肥用量,稳定磷肥用量,适当增加钾肥用量,针对性补施中、微量元素肥料。科学施肥要重点抓住以下几个环节:化肥的施肥方法、数量,要根据天气情况、土地干湿情况、农作物生长期及农作物的特异性等决定,实现高效低耗,物尽其用。另外把农家肥和化肥混合使用,也可提高肥效,增加农作物产量,同时又能改良土壤。

2、推广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替代中高毒农药,提高生物农药使用比例,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提倡综合防治。主要包括:利用耕作、栽培、育种等农事措施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利用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防治农业有害生物。鉴于目前农药的不可替代性,在使用农药时,喷药前要仔细阅读农药使用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使用,并注意自身安全;喷药时,不吃东西、不喝水、不抽烟;喷药后,不要在喷雾器内存放农药,喷雾器应及时清洗干净;用完后的农药玻璃瓶应该打碎,金属罐桶应该压扁,掩埋在1米深的土中,严禁用洗后的空瓶、空罐盛放食物;清洗所用的抹布应该掩埋或焚烧,防止二次污染。

3、实现有机肥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置。最大限度地将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

(责任单位:县农牧局、县农技中心)

(三)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全面建立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实现高毒农药从生产、经营到使用全过程的无缝监管。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加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因地制宜集成推广适合不同作物的技术模式;选择“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批示范区,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措施。提升植保装备水平,发展一批反应快速、服务高效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扩大低毒生物农药补贴项目实施范围,加速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逐步淘汰高毒农药。(责任单位:县农牧局、县农技中心、县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县农监站)

(四)大力推进养殖污染防治。按照农牧结合,县农村能源办加强与县畜牧局的协调配合工作,按照种养平衡的原则,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品种、规模、总量。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改进设施养殖工艺,完善技术装备条件,因地制宜推广堆肥发酵、沼气能源利用、有机肥生产等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技术模式,规范和引导畜禽养殖场做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和支持散养密集区和养殖小区实行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减少养殖业污染。(责任单位:县农村能源办)

(五)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深入宣传贯彻《甘肃省废旧农膜废旧回收利用条例》,推广使用厚度0.01mm以上的高标准地膜,强化源头防控。充分利用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完善回收网络体系。切实抓好国家安排的地膜回收和综合利用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加快引进和推广废旧农膜捡拾回收机械。(责任单位:县农牧局、县农技中心、县农监站)

(六)深入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按照农牧结合,县农村能源办加强与县畜牧局的协调配合工作,深入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加强秸秆青贮氨化窖池、储草库建设,加大秸秆收获、打捆、加工粉碎、裹包等机械设备的推广应用,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积极培育秸秆饲料化利用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产业化经营,重点加强专业化养殖企业和饲料企业生产优质粗饲料产品。强新技术的研发和集成组装,引进玉米秸秆联合收割、搓揉、裹膜、袋贮等加工机械,大力推广“集中青(黄)贮、统一配送”加工利用模式,提高饲料化利用水平。同时,大力开展秸秆的肥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和原料化利用,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步伐。(责任单位:县农村能源办、县农经站)

(七)着力解决尾菜污染。充分利用农业部蔬菜清洁生产技术示范项目和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因地制宜开展尾菜直接还田、田间堆沤等处理利用技术的推广。鼓励、引导和支持规模化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参与蔬菜流通环节产生的尾菜进行资源化利用。加快研发和引进尾菜处理利用技术,大力开展田间试验、技术集成示范,不断完善尾菜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尾菜的处理利用率。(责任单位:县农牧局、县农技中心、县农监站、县农经站)

(八)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围绕回收、处理、奖补政策制定等环节,提升再利用水平。按照“谁购买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谁生产谁处理”的原则,实施废弃农药包装物押金制度,探索基于市场机制的回收处理机制,对废弃农药包装物实施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责任单位:县农牧局、农业执法大队、县农监站)

四、工作推进计划

(一)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快科学施肥、安全用药、绿色防控、农田节水等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的推广应用步伐,大力改进种植、养殖技术模式,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再生资源化。因地制宜推行减量化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提高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加大尾菜回收利用、畜禽清洁养殖、地膜回收利用等为载体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建设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先进适用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模式,建立完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

1.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回收利用力度。民勤县2012年争取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的完成,形成了以威瑞环保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一条龙服务体系。一是威瑞公司覆盖全县生活小区、学校、企业、机关、乡镇、街道的废旧农膜16个回收加工站点及城郊乡镇建成的60个废旧农膜回收点建设进一步巩固及扩大,回收加工技术力量进一步增强。二是民勤县威瑞环保有限责任公司主导的民勤工业园回收再利用交易市场的建成,整合了现有废品收购点,吸纳了技术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的回收加工企业加入,对入驻市场的废旧农膜回收企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衡器、统一制度,构建上下联动、衔接紧密的回收利用网络体系,确保废旧物资市场规范化交易。目前全县26家回收加工企业配备专业技术人员30多人,从业人员300多人,为省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从2017年起开始加大对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建设支持力度,力争2017年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6%,2020年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8%

2.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等利用技术,将秸秆变废为宝。一是将秸秆就地还田资源化利用,避免秸秆直接做燃料,造成大气污染。二是在养殖业的带动下,农民将秸秆粉碎变为牲畜饲料,及清洁了农业生产,又降低了养殖成本。

3.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贮运加工网络体系。采用“以奖代补、以旧换新”等方式扶持企业开展废旧农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强化项目政策扶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改建并举,构建全覆盖回收利用网络体系。2017年-2020年争取省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以奖代补资金280万元,扶持、壮大威瑞、邦德等废旧农膜回收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更新设备、引进技术等方法,不断提升企业的废旧塑料回收利用能力,力争2020年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8%。

4.加大农村尾菜处理项目建设。通过印发蔬菜尾菜处理利用技术等宣传资料,开展尾菜循环利用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加大尾菜收集利用力度。2017年,我县要积极争取尾菜处理利用项目补助资金,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统筹安排,因地制宜,选择交通便利、蔬菜种植集中的几个乡镇实施点,采取以压埋还田、堆沤处理为主的尾菜处理利用方法,对长期以来随意弃置在村庄周围、公路沿线、田间地头的尾菜废弃物进行全面治理,通过以点带面,使我县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39%以上。力争2020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0%以上,切实解决全县尾菜污染问题。

(二)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行生产全程监管,加快推进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强化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推进农产品质量标识制度。强力推行50项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试行),以蔬菜、特色林果、畜禽等产品为重点,建立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等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创新政府支持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标准化示范区、标准园。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三)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紧扣以生态、循环、优质、高效、持续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方向,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农作模式集成创新为载体,以先进技术和设施装备为手段,以环境影响评价为标准,以统筹农业发展规划、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循环农业产业为着力点,加快构建产业布局生态优化、资源利用循环高效、生产清洁产品优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四)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因地制宜探索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实现形式。引导土地重点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流转,使之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的有生力量。引导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组织,通过自营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实施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从2017年起,我们要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结合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以及农村庭院环境治理,分步建设农田废弃物收集池,将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和地膜、塑料等废弃物集中分类收集、统一处理。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以社会化服务推动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清洁化。

(五)大力培育新型治理主体。大力发展农机、植保、农技和农业信息化服务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服务性组织,探索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引导新型治理主体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地膜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回收加工、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有机肥生产等服务。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场等,采用绩效合同服务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农牧局成立局机关各股室室和局属有关单位参加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导。切实加强与发改、财政、环保、水务、国土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合力。

(二)明确工作职责。县农牧局、局属有关单位要强化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建立完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科学制定工作方案,积极推广科学合理使用肥料和农药技术,控制化肥、农药的用量,减少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造成的土壤或水体污染,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进一步完善节水、节肥、节药等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治理等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加强监管与综合执法,确保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三)完善扶持政策。县农牧局、局属有关单位要进一步拓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经费渠道,加大测土配方施肥、低毒生物农药补贴、病虫害统防统治补助、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农业清洁生产示范、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资金的投入力度。鼓励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等积极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积极争取项目,加强综合治理。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农业清洁生产及清洁能源建设项目,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项目、尾菜处理利用项目项目、秸秆气化项目、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项目;同时鼓励企业积极投资,制定惠农政策,充分发挥国家、集体、农民和投资企业的积极作用,为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打下坚实基础。

(四)强化科技支撑。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监管和技术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县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构建设,充实人员队伍,提高装备水平,强化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强化农科教结合,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着力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农药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科技水平。

(五)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完善农田氮磷流失、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农田地膜残留、废弃农药包装物、耕地重金属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摸清农业面源污染的组成、发生特征和影响因素,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实现监测与评价、预报与预警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加强农业环境监测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农业面源污染例行监测的能力和水平。

(六)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