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汉台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汉区政发〔2017〕61号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工作部门,各分局,各直属机构:
《汉台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政府
2017年9月28日
汉台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中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全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遵循“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区位条件和资源承载能力,以“追赶超越”为总目标,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方向,突出“调结构、提品质、转方式、促融合、补短板、可持续”六个重点,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经营方式创新,构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区农业农村经济迈上新台阶。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区粮、经、饲比重调整到20﹕50﹕3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2﹕1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占比达到60%,品牌化销售达到35%以上,休闲农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10%以上;产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达到40%以上;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供给效率、农业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资源与消费相适应相匹配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初步建立,农产品高效安全供给水平大幅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拓展农业供给功能。
1.推进粮油生产绿色转型。严守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实施“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精准落实粮食保护性耕作政策,加大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全区粮油播种面积稳定在24万亩和9万亩以上。推行“增、保、减”,优化粮食内部结构,主推二级以上、适宜机械化生产的优质稻品种,打造15万亩绿色标准、产能稳定的汉中大米生产基地。压缩秋冬小麦播种面积,扩大油料种植,全覆盖推广“双低”油菜优质品种,放大稻油轮作生态互促效应,到2020年,全区粮油总产保持在10万吨和1.4万吨以上。
2.提升蔬菜产业供给能力。坚持“稳量提质”思路,突出抓好蔬菜产业设施化发展,推广普及温湿智能控制和水肥一体化配套装备,加快传统大棚更新改造升级,到2020年,全区蔬菜产业设施化水平达到75%以上,形成以铺镇、龙江、七里为重点,辐射带动老君、武乡、徐望发展的5万亩沿江蔬菜产业带。进一步调优蔬菜生产品种,调减低效益大路菜面积,增加反季节蔬菜生产比重,加快菌、菇产业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区食用菌产业规模达到800万袋,本地精细高档蔬菜市场供应份额达到50%以上。
3.打造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生态化建设”原则,稳定发展生猪,扩张牛羊规模,适度发展家禽,打造“平川生猪、丘陵牛羊、城郊和旅游周边发展家禽业”产业布局。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优良品种供种能力。持续推进养殖标准化创建,加快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培植一批自动饲喂、环境智能控制、粪污循环利用的标准化规模场,到2020年,全区畜禽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70%,养殖粪污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初步形成技术集约、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4.多元发展优质果品产业。实施优果工程,多元化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果业。持续推进河东店、武乡、汉王等秦岭南坡丘陵柑桔产业带建设,加快新园扩建、低产园改造和丰产园培育,拓展早、晚熟品种布局,到2020年,全区柑桔产业种植规模达到6万亩,早、中、晚熟品种结构调整到1﹕3﹕1。大力发展猕猴桃种植,以徐望、汉王、武乡等丘陵坡地为重点,坚持高标准建园,精细化管理,全产业链开发,建成一批集生产销售、生态示范、文娱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农业产业示范园,到2020年,初步形成中部3万亩猕猴桃杂果产业带。
5.注重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地理、资源优势,着力布局发展魔芋、食(药)用菌、特色养殖、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带、产业基地及专业村,打造一批“短、中、长”效益兼收的助农增收产业。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加强河东店、宗营、武乡、汉王核桃经济林建设管护,提升G316、G108沿线苗木花卉种植水平,高标准打造一批特色经济林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增殖渔业和休闲渔业,重点发展池塘生态健康养殖、种养结合稻田养殖、垂钓观赏休闲养殖,加强品种创新,调减结构性过剩品种,不断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促进水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二)着力提升产品品质,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
6.着力推广绿色生产模式。坚持质量兴农,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抓好粮食、果品、蔬菜、畜禽等主导产品生产标准的清理修订和补充完善,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深入开展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模式攻关,实现粮油产量、质量、效益、环境协同发展。持续推进果品、蔬菜标准园建设,大力创建部、省、市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推动全区主导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到2020年,全区粮油标准化生产达到90%;园艺标准化生产达到70%以上,畜禽渔业养殖标准化达到85%以上,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标准化全覆盖。
7.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实施汉台农业特色品牌战略,强化品牌发展政策扶持,培育打造一批知名农产品、优秀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和知名农产品产地。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申报和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加快提升“三品一标”认证比重。坚持市场导向、品质支撑、主体承载,引导农业企业创建品牌、注册商标、争创名牌,振兴壮大汉中大米、玉米健康食品、绿色有机菜菌、汉江猪肉禽蛋、褒河蜜桔等地域十大品牌,构建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一体化的品牌体系,全面提升汉台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8.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加快完善区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面落实生产主体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强化分级管理,不断探索质量安全监管新机制和新模式,努力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农民自觉的长效机制,确保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保持在98%以上。进一步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藏和销售、运输等各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力争到2020年,实现主要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全覆盖。
(三)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9.着力降低农产品投入成本。树立节本就是增效理念,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优化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投入品结构,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降低农业投入成本。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科学施用农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精量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促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控和绿色防控融合发展。到2020年,力争全区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
10.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和引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广适的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农机化进程,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坚持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持续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工程。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鼓励跨区域作业服务,不断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到2020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2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5%以上。
11.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布局,积极培育市场流通主体队伍,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直供直销模式,减少流通中间环节。培育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鼓励电商、物流企业在乡村设立服务网点,不断提高农村网店物流配送效率。加快流通主体队伍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农业大型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扩大农产品网上销售规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四)完善农业经营体系,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12.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规范与提升并举,推动园区规模扩张、提质增效、创新发展。进一步优化政策资金要素配置,加强基础配套建设,增强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实施园区“五治一品”工程,加大“三新”科技引进力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园区提质增效。优化发展路径,创新经营模式,推进中园、天之源、康田等畜牧园艺高效型园区建设,厚植优势、超前规划、打造高地,推进汉农、阳辉、英豪等发展“农业+创意+文化+娱乐”为一体的都市农业田园综合体建设,加快培育形成一业为主、重点发展,多业融合、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经济,为全区打造农业转型升级样板。
13.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运用政策引导、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手段,加快发展土地经营权流转、要素合作抱团发展、企业牵头分工协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深入开展示范社创建行动,进一步提高全区农民合作组织运行质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联合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向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二三产业拓展。到2020年,全区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规范运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00个、家庭农场达到200个。
14.着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业。坚持“扶强龙头、做大基地、带动农户”的思路,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运用产业政策、农机补贴、冷链建设等政策资金,支持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发展粮油烘干仓储、果品清选包装、肉品屠宰分割等产地初加工服务,提高区域农产品商品化率。支持汇力、康田、科润、爱迪森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主体开展生产设施改造升级、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产业链条延伸和上市融资,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培育我区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到202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0家,全区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2﹕1。
15.大力发展农业休闲产业。积极拓展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功能,全面融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围绕宗营、河东店西线,组织实施河东店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项目,加快培育以柑桔采摘—生态观光—休闲农家乐为特征的产业发展链。围绕老君、武乡中线,重点打造油菜花海、花卉苗木观赏产业发展链。围绕七里、铺镇,着力发展观光采摘、农耕文化体验、农园出租等休闲体验型产业发展链。围绕河东店—宗营—武乡—汉王旅游环线,推进柑桔、猕猴桃杂果园建设,打造农业+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休闲旅游产业发展链,加快推动全区休闲农业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全方位提升休闲农业经营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破解发展制约瓶颈,补齐农业现代化建设短板。
16.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围绕中部平川丘陵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开展以土地平整、农田水利、耕地质量提升、机耕道路、农田林网为主要内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装备投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防控能力。加快农田灌溉渠系配套建设,继续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加快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田设施管护机制,确保各类农田设施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17.推进贫困区域产业脱贫。围绕全区7镇办55个重点贫困村,大力实施8大产业脱贫行动,扶持贫困村发展“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加大资金整合和倾斜力度,全力保障产业脱贫顺利推进。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脱贫带动模式,引导经营主体加大产业链开发,一二三产融合,畅通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渠道,提高经营收益,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贫困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大规模开展产业技术签约服务,着力培育发展贫困村特色优势致富产业,逐步实现贫困村“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人人有致富技能”。
18.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力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加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探索推行“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农民职业教育,让农民实实在在掌握几项实用技术。抓住当前农民工和大学生加速回流、返乡创业的契机,引导返乡务工人员从事农业,鼓励回乡大中专生投身农业,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9.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合作社、专业协会、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支持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秧苗统育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在土地深松深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领域,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健全区、镇农村经营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以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为依托、公共服务机构为支撑、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20.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探索农牧结合、产加配套、粮饲兼顾、种养循环、集约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子。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成果应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着力提高耕地综合产出能力。因地制宜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普及“秸秆—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果园(菜园)—生产有机农产品”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动企业、园区生产小循环和区域产业大循环良性互动。到2020年,全区建成“畜沼果(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50个。
21.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养殖污染防治,加快养殖场环保设施配套,做好畜禽养殖废物规范化处理。拓宽农膜回收利用渠道,探索完善机械化捡拾、菌袋制作回收等利用方式,提升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持续抓好机械粉碎还田、青储饲养等秸秆利用,进一步完善秸秆收储体系,探索草菇栽培、双孢菇食用菌生产和生物有机肥项目生产利用,逐步建立市场驱动机制,形成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格局。2020年,全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
四、政策措施
(一)健全资金投入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中省投入,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推动各类资金向农业农村聚集。强化新型农业主体担保贷款平台管理运行,加大注资力度,增加担保基金贷款额度,化解产业化发展融资难题。扩大财政扶持农业发展的资金规模,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专项资金推进全区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鼓励社会各类资本要素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健全土地流转交易平台,规范管理服务。推动农村“三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盘活农村沉睡资产,促进农村资源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加大设施农业用地支持,在年度建设用地中安排一定比例指标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助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引进产业急需专业人才,完善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和自主流动机制,对重大科技成果创新和推广应用成绩突出的人员予以重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改善基层农技人员知识结构,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利用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培育造就一批种养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示范户等新型职业农民和创业型农村实用人才。
(四)完善奖励扶持制度。对当年新建且达到一定规模的主导产业基地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形式,给予一次性补助。对成功引进适生粮经饲新品种,并开展适度规模试验示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相关农业技术部门鉴定认可的,列入专项资金项目支持计划给予扶持。对区内申报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并通过采样检验,获得颁证的,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补助。对区内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的农产品,通过商标注册,打入市场,有一定知名度的,给予政策扶持。具体奖补办法由区农业局和相关部门制定。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上成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导小组,由区长担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和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委农工部、区发改局、科技局、财政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局、扶贫办、林业局、水利局、商务局、统计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供销社、考核办、国土汉台分局、工商汉台分局、质监汉台分局等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建立完善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区农业局局长兼任。各镇办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抓好本镇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主要领导牵头抓总、一抓到底,分管领导跟踪落实、紧抓不放,确保实现改革目标。
(二)明确职责分工。各镇办要尽快制定本镇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意见和推进措施,层层夯实责任,把任务落实到村、企业、地块。区农业局要切实抓好规划制定、任务分解、协调督查、项目实施、信息收集等工作。涉农企事业单位要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准位置、发挥优势,强化服务、培育典型。各相关部门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能,从政策扶持、项目安排、资金整合、配套建设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三)严格督查考核。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纳入全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由区统计局建立监测评价体系,加强指标监测,搞好季报、年报工作;区农业局要分解年度目标任务,制定具体考核办法,采取日常督查、季度通报、半年点评、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推动落实。要及时发掘先进典型,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创新工作机制。对工作成效突出的镇办和部门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确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