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助推产业扶贫的意见》(陕农业发〔

日前,陕西省农业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助推产业扶贫的意见》(陕农业发〔2017〕69号),以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系列部署和要求,推动全省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助推产业扶贫。

陕西省农业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助推产业扶贫的意见

陕农业发〔2017〕69号

各设区市农业(农林)局(委),杨凌示范区农业局,韩城市农林局:

发展休闲农业是扎实推进我省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必然选择。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系列部署和要求,推动全省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助推产业扶贫,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新型产业形态,也是现代旅游新型消费业态,正成为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近年来,我省休闲农业发展呈速度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在一些地区已成为新热点、新亮点、新看点,对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时间增多、交通设施改善和消费需求不断转型升级,休闲农业仍有旺盛市场需求,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推动农业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形成多要素集聚、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多环节增效,有利于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推进精准脱贫,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的重要方式,是发展全域旅游和大众旅游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大科学论断,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建设美丽乡村为着眼点,以促进产业升级、激发消费活力、推动产业扶贫为着力点,加强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发展政策,加大公共服务,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望山、见水、忆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目的地,着力将休闲农业培育成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一是以农为本、促进增收。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着重构建利益共享、多方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增强农民自主发展意识,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二是规划先行、特色发展。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融合互动、相互促进。要加强与乡村旅游、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林下经济开发、森林旅游、水利风景区旅游等有机融合,推动与相关产业共生共荣、互惠发展。四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既要发挥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也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政府搭台、主体唱戏、大众受益。五是环境友好、绿色发展。要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利用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省休闲农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接待1.5亿人次以上,营业收入超过150亿元,从业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服务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全省继粮、果、畜、菜、茶之后的第六大农业支柱产业。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规划引导

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统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做好与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异地扶贫搬迁规划等有效衔接。引导各地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扬农村长处,补农村短板,留乡土味道,挖农业文明,推动休闲农业“近城、靠景、依产(特色农业产业)、沿路”有序布局、合理发展。重点开发建设以西安为核心的都市休闲农业圈,着力打造陕北黄土风情、关中农耕民俗、陕南山水风光三大板块,构筑沿渭河、汉江、黄河、丹江四条“黄金水道”,南北交通干线、关中环线两条“黄金干线”的六大休闲农业带。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点)的典型带动作用,引导全省形成“一圈引领、三区联动、六带升级、多星扩散”的发展格局。

(二)优化供给质量

鼓励各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强化农业产品、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土文化和服务设施的创意设计,开发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休闲农业业态和产品,优化产品供给体系。有规划地发展休闲农园、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休闲农业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休闲农业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鼓励各地探索农业主题公园、农业嘉年华、教育农园、摄影基地、特色小镇等新业态,提高产业融合综合效益。

(三)改善基础设施

以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星级企业(园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为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休闲农园、休闲农庄、休闲乡村。着力改善休闲农业经营场所道路、供水、宽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餐饮住宿洗涤消毒设施、农事景观观光道路、休闲辅助设施等基础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休闲农业基地种、养、加条件,实现特色农业加速发展、环境净化美化和服务能力同步提升。鼓励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增强服务水平和能力。

(四)推动产业扶贫

对具有一定资源禀赋的贫困地区,要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按照保护与传承同步、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方式,发展“农业+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优先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休闲农业合作社,发展休闲农家、小型采摘园等,带动贫困地区传统种养业转型升级,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要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利益分享机制,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项目,着力推动产业精准脱贫。要通过发展参与度高的休闲农业体验项目,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使游客来得了、留得住、还想来。要着力开发当地原生态农特产品,精心设计包装,使游客看着好、吃着香、能带走,带动贫困地区优质农副土特产品种植养殖和加工销售。各地休闲农业示范点(园)都要充分利用游客资源,创造条件设立农产品专区、专柜,方便周边群众就地销售农特产品。

(五)培育知名品牌

积极参与农业部组织的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市、区)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推介等活动,培育打造全国知名品牌。按照“省统筹、市负责”工作机制,继续做好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和运行监测工作,培育打造省级休闲农业知名品牌。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社会实践和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开展省内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推介,吸引城乡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鼓励各地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微信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创建与推介活动,培育地方品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化对发展休闲农业的认识,切实负起牵头落实本地休闲农业发展的工作责任。要将休闲农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部门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责,组织拟定发展战略、政策、规划、计划并指导实施,切实提高推动休闲农业科学发展的能力。积极与发展改革、财政、国土、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业和信息化、水利、林业、文化、旅游、扶贫等相关部门对接协调,争取支持,构建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支持的工作体系,不断形成工作合力。

(二)强化政策落实

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意见精神,强化各项政策落地措施。在用地政策上,要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关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自办、入股等方式发展休闲农业等政策。要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将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在财政政策上,要鼓励各地整合财政资金,将中省有关乡村建设资金向休闲农业集聚区倾斜。要探索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金融政策上,要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创新融资模式,鼓励利用PPP、众筹、互联网+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支持力度,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

(三)加大公共服务

对休闲农业管理人员、经营人员、从业人员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升人才素质,积极探索培育休闲农业职业经理人,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依托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一批设计研究中心、规划中心、创意中心,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平台建设,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加快构建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构建完善的休闲农业统计监测制度。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地方行业标准,推动本地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鼓励各级农业部门利用多种模式开展公益宣传推介,不断扩大休闲农业产业影响力。鼓励各地举办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公益性强的农事节庆活动,努力营造发展良好氛围。鼓励各地加强行业服务组织建设,加快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陕西省农业厅

2017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