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小桔”&MVA音乐节、五彩稻子收割、万圣潮趴、亲子嘉年华……坐落于上海长兴岛郊野公园西入口的前小桔创意农场,正在推出一场以柑橘为主题的体验农场实践,为柑橘这一崇明特色农产品带来一场“产业革命”。而与此相伴的是,全市橘园面积从2008年的16.4万亩减至2015年的9万亩,2016年更是减少至6.5万亩。作为柑橘种植面积占全市90%的崇明,依旧不得不面对柑橘单位面积产值低、比较效益低的尴尬现状。如何将崇明柑橘打造成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现状:面积锐减效益低下
“种植面积、产量大幅减少”,这一字眼已经连续几年出现在全市柑橘生产技术总结的文本中。根据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市农技中心”)果树产业调研数据统计,2016年全市柑橘生产面积仅为6.5万亩,同比减少了2.5万亩,创下了近年来的最大降幅。
本市的柑橘种植相对集中,除了少量分布在浦东新区、奉贤等大治河沿岸之外,栽培区域主要集中在崇明三岛。崇明的柑橘种植面积占全市柑橘生产总面积的90%,其中以长兴镇、绿化镇和横沙乡面积最大。
比较效益低是柑橘种植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2016年11月10日起,以崇明柑橘为主的上海本地柑橘进驻中山公园、杨浦公园、和平公园、闸北公园、长风公园、鲁迅公园、上海植物园等7大公园进行直销。尽管进入公园直销的柑橘是前一天树上采摘、分级的产品,确保了新鲜度和产品质量,但直销价格每斤仍旧只有1.5元。
不好卖、价格低的一个原因是替代产品多。柑橘批量上市的时节,也正是柚子、脐橙集中上市期。和柑橘相比,柚子、脐橙更受市场欢迎。而柚子、脐橙的效益也显然要好过柑橘,在普通的水果超市和摊位上,零售价格则可以达到3元、2.5元。
另一个原因是地产的柑橘“并不好吃”。据了解,上海是柑橘种植的最北缘地区之一,因为纬度高,因此柑橘在成长过程中糖化程度不够充分,因此口感偏酸,无论是直接食用还是榨汁,都难以适应上海市场对“甘甜”的追求,因此在市场上,认可度相较于南方的柑橘较低。
最直观的体现是价格——以上海最受欢迎的“宫川”蜜橘品种为例,除了地产柑橘外,来自湖南郴州东江湖、江西寻乌、湖南常德、湖北宜昌、浙江临海等五大主产地区的柑橘占据了较大比例,其中,来自浙江临海的价格最贵,批发价可以达到3.8~4.5元每斤;来自湖南郴州东江湖和江西寻乌的批发价格,每斤在2.4元上下;湖南常德蜜橘也可以达到1.8~2.1元每斤。这些客地蜜橘的平均售价均高于上海本地柑橘。
而与早一些时间上市的果品,如桃、葡萄、梨等相比,柑橘同样属于比较效益更低的果品。因此,在崇明,不少农户已经改种这些水果,这也是导致本市柑橘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的原因之一。
原因:结构不合理橘农不上心
为何崇明遍产柑橘?据市农技中心技术人员介绍,崇明三岛位于长江入海口,四周处于水体包围之中,这种“海岛效应”小气候,使崇明柑橘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并创造了柑橘在北缘地区生产栽培的奇迹。
事实上,尽管“创造了柑橘在北缘地区生产栽培的奇迹”,但冻害对柑橘种植的影响从未彻底消失。明正德四年(1590年),《青浦县志》记述:“是冬极寒,竹柏多槁死,橙橘绝种数年。”1958年,上海开始少量引种,1958~1960年,宝山县发展成片橘园,因受冻害而失败。1977年出现了全国性柑橘生产罕见的严重冻害,全市2700亩柑橘所存无几,只有长兴岛、横沙岛上柑橘园因为具备特有的小气候条件,并选择耐寒品种,进行密植栽培,建立防护林带,才受冻较轻,得以保存,并在大冻之年仍获丰收。
除了冬季冻害,上海栽种柑橘还有土壤偏碱性、地下水位较高等不利因素。因此,上海主要栽种抗寒能力强、适应性广的温州蜜柑,主要栽培品种为温州蜜柑类的宫川和尾张,另有少量宫本、桥本、松山等特早熟温州蜜柑品种,以及满头红、椪柑等小品种。据统计,宫川的种植面积占比超过90%。
单一品种暴露出品种种植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地产柑橘的上市期非常集中,经常出现阶段性销售难题,加之有相当比例的柑橘都是散户种植,因此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同时,柑橘也容易受到上海多雨天气的影响。例如,2015年,由于在黑点病的侵染高峰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水较多,难以控制,导致上海地区柑橘黑点病总体发生较为严重,且大多为早期发病导致的大而连片斑点症状,经济效益明显下降。柑橘粉虱则作为柑橘种植的主要虫害,由于防治难度较大,近年来发生日趋严重。
效益连年下降,加之树龄增长,甚至使地产柑橘陷入“恶性循环”。因为效益不佳,使得橘农并不愿意在柑橘种植管理上投入更多的金钱和精力,橘园管理日渐粗放,田间随处可见病枯枝,沟系不通畅,树势逐渐衰弱,抗逆性较差,遇到雨水多的年份,柑橘黑点病极易爆发。尽管市、区两级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在柑橘农事信息中多次强化防病措施,但效果仍旧不甚理想,除药剂防治以外,清理病枯枝出园、清洁桔园环境等农业防治措施落实不够到位。粗放的管理反过来使得柑橘病虫害更加严重,经济效益降低更加明显。
因为掌握着全市柑橘种植的数据,比起种植户,上海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王秀敏对崇明柑橘的“大小年”和产业效益有着更深刻的感受。“但无论‘大年’还是‘小年’,崇明柑橘的产值都不高。”王秀敏说,“有‘大年’和‘小年’之分的,证明标准化程度不太高”。而在收益方面,柑橘以超过地产果品一半的产量获取了不足12%的产值,仍旧停留的以产量来保证果农收入的量产阶段。
市农技中心曾经尝试对崇明柑橘进行“精品分级”,选‘千里挑一’和‘百里挑一’的柑橘,通过价格引导橘农种出“精品橘”,而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农技专家测算出每亩橘园五六十棵橘树密度生长状况和柑橘品质最好,但多数基地都要达到七八十棵。
王秀敏认为,上海的柑橘当务之急是建立自己的品牌。在崇明前卫、绿华等地,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开始实行柑橘分级制度,即将品质较好的柑橘精品化包装。经过分级之后,原本几毛一斤的柑橘可以卖至四五元一斤。
探索:以橘为媒探路转型
当然,也不乏另辟蹊径的探索者。2016年10月22日,随着本市最大的郊野公园——长兴岛郊野公园试开园,一家颇具特色的创意体验农场——前小桔创意农场闯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
前小桔创意农场是以柑橘为主题的创意体验农场,坐落于上海长兴岛郊野公园的西入口,位于青草沙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由上海橘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具体运作。
曾经,长兴岛的前卫农场是上海最早种植柑橘的地方;数十年后,上海前卫柑橘公司是上海规模最大的橘园,并且成立了上海柑橘研究所。把上海橘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合作方,其出发点之一,就是要重振崇明柑橘昔日的“雄风”。
最令崇明柑橘骄傲的,莫过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唯一沪产出口水果的称号。“酸甜口”的柑橘在上海市场号召力一般,却恰好满足了加拿大人的口味需求,再加上沪产柑橘成熟期晚,在加拿大上市时倒是恰好成了圣诞节期间的宠儿,具备地区性的出口优势。因此,自1986年起,前卫柑橘就开始了远洋之旅,前卫柑橘公司也成为本市最早的水果出口企业。
如何重振雄风?前小桔创意农场提出了“环保、创意、乐学、科技”的理念,打造“真好吃、真好看、真好玩”的农业休闲体验乐园。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这里已经陆续举办了“前小桔”&MVA音乐节、五彩稻子收割、万圣潮趴、亲子嘉年华等多场颇具创意的活动,并承办了上海柑橘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研讨会、上海药食同源与农业创新国际研讨会、柑橘创新与新材料应用国际研讨会、田间地头论坛等多场专业性较强的会议和活动,并成为“同济大学实习基地”……前小桔创意农场正在推出一场以柑橘为主题的体验农场实践,为柑橘这一崇明特色农产品带来一场“产业革命”。
这场“产业革命”也引起了众多领导和专家的关注。2016年11月29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副市长时光辉一行来到前小桔创意农场调研。杨雄表示,“当下都市农业创新就是要打破以往格局,融合不同产业及行业资源,打造不一样的农业创新转型之路。”
日前公布的《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崇明要形成现代化生态岛基本框架,优化生态功能空间布局,引导乡村和农场特色发展,打造产业先进、环境优美、生活优越的生态殷实农场和生态农业公园。正是凭借“生态农业公园”的探索,使得前小桔创意农场获得了崇明首批“博士农场”的称号。
而在上海柑橘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研讨会、柑橘创新与新材料应用国际研讨会等专业性论坛上,构建和上海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产业发展高度,谋求上海柑橘向生产、生态、生活的复合方向发展,延长柑橘产业链,提高柑橘的产业附加值等观点也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
破题:“三品”战略产业转型
《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还明确提出,提升生态发展能级,打造生态农业高地,注重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组织化、品牌化、科技化发展,提升生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农业资源利用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上述“五化”的缺失,正是崇明柑橘产业陷入困境的原因。
在更多农业专家看来,依托柑橘产业的各项政策,示范及推广科技创新种植模式,引领柑橘品牌化战略经营导向,走以品种更新、品质提升和品牌营销为途径的“三品”战略,是促进柑橘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路径。
早在1958年,上海就已先后自国内外引进橘、柑(主要为温州蜜柑)、甜橙(含脐橙)、柚、枳等柑橘种类,品种达65个。因甜橙、脐橙对温度要求高,冬天容易受冻,没有发展起来,仅温州蜜柑得到了发展。进入21世纪,本市又从国内引进许多品种进行试种,包括温州蜜柑类的宫本、桥本、胁山等特早熟品种和南香、无核椪柑、满头红等柑橘品种。
近年来,上海市柑橘研究所又陆续引进了红美人、春香、柠檬、甜橘柚、大分、脆皮金柑等多个品种,通过小苗移栽、高位嫁接等开展栽培技术研究,以期改变目前本市柑橘品种单一、上市期集中等问题。目前,经过品质鉴定,已经确认红美人品种比起常规栽培的温州蜜柑各大品系沪产柑橘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青浦红柚则丰富了上海地产柑橘的种类,填补了上海地区柚子的空白。
在栽培技术上,上海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了设施栽培提高柑橘果实品质等技术研究,通过搭建温室、简易覆盖保温、根域限制、篱壁型整形、灌溉阈值研究等,不断完善沪产柑橘的栽培技术。据介绍,上海地产柑橘生产已克服了冻害问题,在果实外观、色泽、采后分级、打蜡、包装等方面不落后国内主产区,但是,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偏低,制约着柑橘产业的发展。2015年,市农技中心在上海柑橘研究所基地利用设施大棚开展了《上海地区大棚柑橘延后栽培技术研究》,可以使柑橘提前成熟,达到完熟采摘,降低果实酸度,提高含糖量,且由于大棚隔绝了雨水,柑橘果实基本不受黑点病为害,90%果实外观质量可达优质果标准。在上海市柑橘标准园创建过程中还开展了新型有机肥料(蚯蚓肥)在柑橘生产中的应用、杜邦公司“特卫强”反光膜在柑橘生产中的应用、柑橘生物物理防控示范区等。通过以上措施的应用,试验地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较常规管理提高。
上海市柑橘研究所所长刘海明表示,柑橘作为上海市四大果业之一,较低的经济效益和较高的生态效益成为矛盾体。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中发挥作用,柑橘产业不能仅仅依靠农民,更要依靠政府的支持,更多优秀企业和人才的注入和专业化组织的带动。
据了解,近年来,崇明柑橘产业已经得到了本市多个政策的支持,通过项目建设、资金补贴和科研立项,不断在新优品种引进、标准化果园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和销售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推广反光膜、温室延迟栽培、病虫害优化防控和三疏技术等。通过实施“双增双减”项目,以物化补贴的形式,对全市经济果林使用商品有机肥、无公害生物农药给予财政补贴,橘农最高可享受每亩320元的补贴。此外,有也机肥和无公害农药的大量推广应用,大大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源头上保证了崇明地产柑橘果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