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营销的渠道策略案例分析

由于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化是随我国改革开放逐步加快其进程,因此营销渠道建设在适应市场化要求上存在先天不足,其现状已明显跟不上发展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的需要。另外,我国地域辽阔、农村地理条件不一,特别是各地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状况不一,因此农产品营销渠道呈多样化形式并存。以下是我国农产品营销的渠道策略案例分析:

我国现阶段的农产品营销方式还基本上处于以生产为导向的营销阶段,其目的是如何使生产者的农产品传递到消费者或用户手中,是典型的“生产―市场”营销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

1、以农产品运销为主的渠道:农产品生产者选择便捷的运输方式,通过基层农贸市场与消费者采取面对面方式交易。这种方式虽然使得交易双方在一定范围内的信息对称,但是由于渠道辐射面窄,渠道成员难以把握整个市场的信息;而且,由于没有中间环节的存在,交易所消耗的时间成本大幅上升,使得交易效率下降,尤其是对于某些鲜活类产品而言,增加了交易风险。

2、以多层中间商为主的渠道:农产品生产者通过中间商把产品推向市场。这种交易方会造成交易成本的大幅提高,容易出现哄抬物价、掺假卖假等问题,而且还容易损害生产者的利益。以蔬菜营销为例,其渠道为:菜农产地中间商市场批发商市场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交易利润大部分被中间商所得,生产者往往受压榨,会出现“种菜不如卖菜,卖菜不如倒菜”的现象,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

3、以交易型渠道为主:农户按照合同,把产品交予销售公司,销售公司通过包装、加工等提升附加值,获得较高利润。这种交易方式将农户制约在了合同上。农户不能享受产品附加值带来的利润,也不能根据市场行情变动交易价格,处于被动地位。

农产品营销的渠道策略案例分析:

因地制宜完善流通体系

据了解,经过多年建设,济南农产品流通体系已经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产地市场、季节性市场相互衔接,集贸市场、生鲜超市和社区菜店为零售终端的农产品流通格局。年农产品交易量约800万吨(含蔬菜、瓜果、海产品、肉类、粮油等),70%以上交易在批发市场实现。其中,蔬菜交易量约为600万吨,地产蔬菜年交易总量约200万吨,外省农产品交易总量约600万吨(其中,蔬菜约400万吨),农产品流向市域的总量约为360万吨。从交易结构上看属于典型的“地产地销+外产地销”模式。

有相关专家指出,济南优越的区位和通路优势,使农产品流通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是广域、集散功能优势突出。市区五大农产品市场,匡山蔬菜、堤口果品、海鲜市场、维尔康肉类批发市场以及济南茶叶市场,单体交易量均进入全国100强。维尔康和济南茶叶市场分别成为全国最大的冻品和茶叶集散交易市场,堤口果品成为全国果品十强市场,这种情况在全国少见。二是专业市场特色突出。济阳曲堤蔬菜批发市场,单一黄瓜的年成交额达到14亿元,辐射东北、华东等50多个城市和地区。平阴孔村食用菌市场,鸡腿菇产量占到全国的70%。章丘大葱交易市场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三是农产品流通架构完备,零售网络体系建设步伐较快,从2007年起启动社区菜市场建设,采取市里支持、区里配套、运营方投资的方式,加快建设和改造提升,使居民买菜难的问题基本得到缓解。

“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缺点同样突出。”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教授李金泉认为,一是基础设施条件差,配套设施落后。多数批发市场仍沿用十几年前的交易大棚,仓储、制冷等流通配套、辅助设施。冷链建设滞后,无法通过储藏等方式进行农产品吞吐,调节市场供应,缓解季节性矛盾。社区菜市场由于标准不高,仍有相当部分市场设施和环境较差。二是组织化程度低,交易手段单一。个体和合伙经营仍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力量。交易方式仍以对手和现金交易为主。据调查,我市90%以上农产品通过对手交易销售,拍卖、大宗交易、期货交易、远期合约交易几乎没有。三是现代物流支持作用小,综合性市场建设滞后。我市缺乏辐射全国的大型农产品综合市场,城区内五大农产品市场多为单一市场,各自为战,加工配送、电子结算、跨区交易、标准堆码等现代物流支撑体系在市场中基本没有采用,制约了市场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