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民合作发展速度进入历史上最快阶段。截至2016年7月底全国共有合作社169万家,年均增长59%,平均每个行政村有近3家合作社,但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当地产业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是农户们最头疼的事情,下面一起来看看。
一、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三大问题
1、农业竞争力低。高端、个性化、差异化农产品短缺,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给不足,部分低端农产品供过于求。
2、农民增收面临严峻挑战。农产品价格全面走弱的影响逐步显现, 2016年上半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尽管达到6.7%,但却是近年来最低的。
3、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不牢。农业人力资本呈弱化态势,当前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比例已经达到50%,“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已比较普遍。
二、农业问题形成有三大原因:
1、农业劳动效率低。2015年农业从业人数占总量的28.2%,但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9%。
2、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小规模分散经营还没有彻底改变。种植规模在30亩以下的农户占96%,年出栏500头以下的生猪养殖户占57%,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的比例不足50%。
3、农业生产方式传统。粗放式发展普遍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改善总体滞后。化肥农药利用率为35%左右,比欧美发达国家低15-30个百分点,农膜回收率也不足2/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2。2015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55.8%,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三、发展农民合作社的三大动因
1、生产有需要。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问题。合作社能组织带领分散农户发展农业生产,拓宽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业竞争力,发挥了内连农户、外接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
2、农民有意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合作社在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生产经营服务、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自愿办社入社的热情不断高涨。发展合作社成为农民的自觉选择。
3、政府有引导。中央对扶持合作社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有助于农业现代化路子走得稳、步子迈得开; 农民合作社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力量。
四、农民合作社的三大目标:
1、推动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促进土地的规模化和服务的规模化,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合作社为成员提供产加销一体化服务,实行生产资料供应、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技术信息、加工储藏、产品销售等统一服务,帮助成员克服分散经营不足。推行分工分业,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促进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竞争力。
2、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作社应以消费为导向,组织千家万户推行绿色化、标准化生产,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改善供给结构和质量,提供中高端农产品,有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
3、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脱贫致富。合作社通过实现规模经营效益、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拓宽产业空间,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五、合作社要探索三大创新发展
1、创新组建形式。引导普通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城镇居民等领办或加入合作社;鼓励以货币、农机具、土地经营权、劳动力、知识产权等多种形式出资入股,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合作社。创新运行机制,在“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统一经营和服务,提高标准化规模化水平;鼓励合作社引进职业经理人和专业经营管理团队,提升经营管理效率。
2、创新产业业态。合作社发展工厂化农业、会员制农业、订制农业,社区直销、网络销售、观光休闲、农业体验、认租认养、定时配送、阳台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积极顺应“互联网+”深入推进趋势,发展三次产业融合,拓宽发展空间。
3、创新分配方式。合作社要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推进节本增效,发展育种育苗、农资配送、农机服务、疫病防控、加工仓储、物流配送、产品销售、休闲观光来增加收益,向产业链延伸拓展和新价值创造要效益。收益实现成员共享,保障成员从合作社获益。鼓励合作社在产业业态选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生产标准运用、销售渠道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为成员提供服务,并对非成员农户和其他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并引导合作社在脱贫攻坚、农村发展中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发展产业、托管代养、提供就业、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公益事业建设等途径,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农村和谐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