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里的湿度、温度不用再凭有经验的“庄稼老把式”蹲在棚里“死看死守”,为啥?因为随着“互联网++农业”建设不断推进,更科技、更省力的方式改变着农业生产。19日,来到了尚志市乌吉密乡九北村的龙大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这里就是哈市推进“互联网+农业”受益的合作社之一。
走进合作社的一间办公室,6个大屏幕夺人眼球,其中一台写着农业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的屏幕上面显示着此时食用菌大棚内的环境湿度、环境温度、光照强度等相关信息。
这些实时信息是如何收集来的?跟随合作社的负责人曲长江一起来到了温室大棚里,在一栋大棚的门口,看到一台名叫物联网智能棚室小管家的机器悬挂在门口的木杆上,再往里走,曲长江指着一个白色的小机器说:“这个就是接收机,它对棚内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并把数据传给智能棚室小管家,最终这些数据会被回传到我们的管理平台。”
目前该合作社有土地100亩,大棚50栋,可物联网智能棚室小管家在这个园区里只有4个,曲长江解释说:“这个小管家一个能‘管’很多个棚,没安装之前,我们要雇很多行家里手,一趟趟在棚里‘溜’,现在有了它不但省了人力,而且能精准地为我们提供相关数据。”
在回合作社办公室的路上,曲长江的手机响了,查看手机后说:“这是预警信号,手机里显示棚里的食用菌需要浇水了。”然而,他并没有返回棚里,也没有打电话叫人去,而是按下手机的一个按钮。就可以在办公室的大屏幕上看到棚里的喷水装置开始喷水。曲长江说:“这种远程遥控非常便利,只要轻轻一按,不用我们亲自到场,问题就解决了。”
根据哈市农委提供的相关信息,目前,哈市农业物联网应用快速发展,视频监控、信息采集等技术应用面积超过100万亩;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对全市农村土地面积进行了精准测量,所有农村土地信息都录入完毕;五常、方正、延寿、双城已经建成了区域农业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农田信息实时获取、及时反馈、及时决策;双城长产、益助等37个蔬菜园区、五常王家屯水稻种植基地等5个现代农业园区已经实现生产信息采集、处理和自动控制……哈市农委种植业管理处白志怀说:“近年来,我们紧密结合全市农业工作实际,在农业生产、管理、服务、农产品营销等方面,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建设,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典型带动,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
了解到,从今年开始,哈市农委将拟用3~5年时间,通过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整体规划、设计哈尔滨市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云平台,以此来提升哈市农业系统在农业资源管理、数据应用、指挥调度、监管监测、决策分析、行业管理等智慧应用水平。同时,今年也启动建设“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139个,这些基地将在信息化、栽培模式标准化、生产全程机械化等方面做出引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