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的门槛并不低,创业者要认清自身,找准定位,扶持政策的精准度也应不断提升
一位朋友想到农村创业,他在城市打拼多年积累了不少经验,觉得应该不是难事。但咨询一圈却打了退堂鼓,“经营模式、资金、物流、市场等都是绕不过的坎,农村创业难题甚至比在城市创业还要多。”
类似这样的“想不到”还有很多。有人感慨,不同于城里火热的网购,农民互联网使用不熟练,产品推广难度不小;有人发愁,农村急缺懂市场、有技术的新型人才,电商下乡遭遇困境……实际上,农村创业并非易事,千万不要“想当然”,否则就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这些年惠农政策越来越好,“三农”发展势头不错,志在四方的大学生、怀揣乡愁的企业家、倦鸟归林的农民工,纷纷来抢占农业“风口”。据农业部统计,全国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超过480万,各地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人数年均增幅保持在两位数左右。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的用科学理念转变传统方式,实现农业提质增效;有的瞄准农民“卖难”痛点,用一根网线对接产销,促进农民增收;有的寻求农村新业态的空白点,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
创业热情难免遭遇现实考验。不少跨界农业的创业者自称新农人,“新”除了身份外,也意味经验欠缺,对农村农民了解较少。从现实看,农业是与生命体打交道的行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农村的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民接受新事物需要时间较长。从创业者动机看,有的因在城市发展不顺,想换个环境;有的不懂农业规律,急于获取短期收益。以这样的动机创业,很难不“碰钉子”。再从农村创业环境看,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前景好,但储存、物流等瓶颈依然不畅通;特色农产品行情不错,但农民契约意识依旧淡薄,上游风险难以把控。这些难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面对农村创业的门槛,在热情高涨的同时,更需要冷静的头脑、平静的心绪,做好迎接困难的充分准备。
从城市回到乡村,从其他产业跨界农业,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市场形态和人际关系,创业者关键要认清自身,找准定位。先将自身实力与农业创业的要求比对,确定能否迈过“门槛”,切勿盲目冲动。即便下定决心,工商资本、返乡农民工、青年学生、传统农民等不同创业主体的情况不同,应从自身的资金、技术等实力出发,寻找合适的创业项目,不应一味贪大求快。
对那些有意愿、有能力的创业者,政府不能缺位,不能让创业的门槛成为成功路上的梗阻。加强培训势在必行,应尽快帮各类创业主体“补课”。扶持政策要更加精准,同样是资金难题,传统农民缺乏抵押物,青年学生缺乏启动资金,农业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扶持政策应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需求,从“一刀切”“一锅烩”变成定制式、跟踪式服务,保证优惠政策能够精准地落地。政府也应避免从产到销一条龙式的大包大揽,而是通过营造良好环境,让农村创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优秀人才到农村创业,有助于促进各种资源要素流入农村,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只有让创业者轻松启程、踏实前行,才能让他们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也让农村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