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转基因共识当作第一位的事情
国家层面科普有资金、人力等优势,但科普转基因最大难点不是资源,是组织者的公信力。
转基因科普写进一号文件,虽只寥寥数语,却被许多人寄予厚望。据媒体梳理,这是近九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第六次提到转基因技术。2007年首提严格执行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2008年强调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09年和2010年提出要加快推进转基因科技重大专项;2012年则提出了“分子育种”这一与转基因相近的说法。而涉及其科普,这还是头次。
多年来,科学界、产业界一直在向公众阐明转基因技术的必要性。但鉴于种种原因,转基因成为一个口水问题。许多所谓“讨论”说白了纯属浪费精力,双方谁也不能说服谁。参与论战的人群常常变换,每换一次辩手,讨论都拉回起跑线重新进行。无数轮口水战下来,有些支持转基因的人已无力再讲已讲过N多遍的道理,而反转者则陷入“我就是不信”的本能式怀疑。再加上转基因争论常被掺进其他因素,如政治阴谋论,局面更是混沌不堪。
由于舆论层面的混沌,我国在转基因推广产业化上一直止步不前,政府对转基因的态度长期停留在“支持科研,谨慎推广”阶段。但转基因技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商业应用,而非科研论文上。我国目前转基因政策存在一些尴尬场景,如不允许种植但允许进口;不允许进口主粮但允许进口原料……不能不说都是临时性让步,并非长久之计。
为打破转基因僵局,公众认识是最难解又不得不解的一环。因此一号文件首提“加强科普”才被各方重点解读。民间解读也得到官方的回应,作为文件起草人之一的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表示,政府正是希望普及转基因知识,形成共识。先争取公众理解,而不是直接借助专家制定政策、造成既定事实,在某些人看来估计还是偏保守了。但其实只有这样才是更稳妥的进程,才会避免日后出现反复。
但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民间对转基因技术的科普工作已进行过多少年了,但局面从未澄明,甚至有些科普者本身成为争议对象。从国家层面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科普,当然有明显的优势,如资金、人力等方面都非个人或民间组织可比。但科普转基因,最大的难点还非资源,而是组织者的公信力。
因此,国家层面的转基因科普工作,一方面可调动更多的力量,但另一方面更要组织得法。首先要吸纳、重用专业人才,在做科普工作时,也要坚持公开透明,每个环节都经得起推敲,尽量充分地回应质疑。同时也要避免重复讨论,稳步推进,早日将关于转基因的讨论带离“口水战”层次。总之,转基因科普,“重视”只是开始,后续的组织工作才是难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