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推出了“家庭农场专项贷款”等11项专属涉农金融产品体系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启动以来,吉林省逐条对照国家改革试验任务,逐一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形成了96条改革措施、247项工作着力点的任务清单。将改革试验任务纳入政府绩效评估、纳入督办清单、纳入公众监督,强化压力传导,实现各级政府、社会公众齐抓共谏的督导格局,半年多实现改革试验顺利开局。

截至6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6068亿元,新增741亿元,同比增长23.4%,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4.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速9.2个百分点,占全部贷款余额38.9%;五大作物保费收入11.03亿元,同比增长36.85%。主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18%,较年初下降了0.21个百分点;主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率3.42%,较年初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一、创建物权融资服务体系。

率先探索构建物权融资服务体系,补足制约农村要素价值形成的缺失环节。一是搭支柱、建市场。构建覆盖全省的“金融基础服务、物权增信、信用信息”三大支柱和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市场“三支柱一市场”运营体系。截至目前,已经设立5亿元资本规模的省级物权融资服务总公司和1亿元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总公司,围绕主要试验地区开展市县乡村四级物理网点布局,推进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和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市场建设。二是促联动、引资源。通过“三支柱一市场”串并作用,实现金融服务下沉与涉农融资需求上汇,拓展金融支农资金战略投放空间。截至6月末,全省60个县有43个成立了物权融资公司,累计发放贷款21亿元。三是构指数、降成本。创新编制发布农村融资价格指数,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建立样本库,对不同融资主体、不同区域、不同期限的融资成本进行综合加权统计,为货币政策提供中间目标,引导农村地区融资价格稳步回归合理区间。

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进一步巩固农信社地方金融支农主力军地位,通过市场化方式,加速化解农信社历史包袱。首创民营资本全资并购模式,成功组建农商行1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10家。实现11家高风险农信社改制成为农商行。截至6月末,吉林农信系统资产总额6105亿元,较年初增长23%;各项存款余额3517亿元,较年初增长11.5%;各项贷款2043亿元,较年初增长5.5%。

三、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

创新推出了11项专属涉农金融产品体系,农村金融产品数量较年初增长18%,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一是围绕多元经营主体创新产品。形成了“直补资金贷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为主的个体农户信贷产品体系;培育发展“农用机械按揭贷款”、“农机购置抵押贷款”、“家庭农场专项贷款”、“农民合作社专项贷款”等为主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贷款品种体系。二是围绕农业产业链创新产品。推动金融机构依托“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等产业链,在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物流服务等领域开展“订单+保单+信贷”等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三是围绕风险分担补偿创新产品。扩大贷款保证保险规模,构建政府扶持、企业运作、银行授信、保险保障、合作社组织的“五位一体”产品开发模式,在备耕期间依托保证保险业务发放贷款8000余万元。

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覆盖面。

以针刺通达的方式打通金融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设立政府专项涉农引导基金,推动50家小贷公司向专业支农小贷公司转型发展。优化金融机构县域网点布局,稳定大型商业银行农村地区网点,新增县域银行网点18个。广泛布设金融电子机具,促进金融服务向村一级延伸。截至6月末,已实现金融服务覆盖的行政村8589个,比年初增加9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比例为92.34%,较年初增加1.06个百分点。县域范围内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用户开通数量较年初增长21.5%、17.9%。

五、提高金融精准扶贫能力。

优先推动15个贫困县(8个国家级贫困县和7个省级片区贫困县)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增加贫困地区资金投入,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条件。截至6月末,贫困地区贷款余额1358.9亿元,比年初增加175.8亿元,县均获贷款90.6亿元,相当于一般贫困县的地区生产总值,投放精准扶贫信贷资金9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倍。针对贫困地区产业特点创新“电商贷”、“菌农乐”、“村淘贷”等精准扶贫金融产品,累计发放3.26亿元贷款;通过“信贷+保险+政府资金”模式,累计为黄牛养殖户贷款5270万元;以果树承包权的预期收益为保证,向果农发放低利息贷款4000万元。通过信贷支持产业发展,帮助1240余户农民脱贫增收。创新金融院校与金融机构联合扶贫机制,实行定向选拔、定向培养、精准上岗,帮助50余名贫困学生走出农村学习、回归基层工作,再造贫困学生就学就业的职业生涯规划。

六、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从政策引导、信用建设、风险防控、舆论氛围四个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协同发力,营造农村金融良好支撑环境。一是强化政策引导。用足货币政策,用好财政政策,创新产业政策,形成同频共振的政策合力。对符合条件的涉农金融机构执行优惠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信贷资金10.4亿元;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48.2亿元,同比增加27.6亿元;新增6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提高五大粮食作物农业风险保障水平。二是深化信用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建设,累计评定信用农户160余万户,信用村2000余个,信用乡(镇)近300个,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构建良好诚信环境。三是加强风险防控。强化警银协调合作机制,建立农村金融各领域、全过程、立体化风险预警防控体系,拓展风险防控内涵,前置风险防控关口,创新风险防控方式,实现风险防控内容从非法集资风险向全面金融风险转变、风险防控着眼点从事后向事前事中转变、风险防控手段从线下向线上转变,全面提升风险监测处置水平。四是营造舆论氛围。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开展系列化的宣传报道,凝聚社会共识,培育关心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在5月、8月分别召开两场全省农村金融改革新闻发布会,动态介绍改革试验进展情况,切实做到改革成果及时公开、改革过程接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