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两会热议:脱贫之后如何衔接乡村振兴?代表委员建言支招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如何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也成为此次全国两会的热点之一。

作为脱贫攻坚的“排头兵”,浙江2015年就已率先全面消除家庭人均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户。以此为基,浙江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绘就了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景。

在多位来自浙江的代表、委员看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使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提升的最佳手段。做好二者的顺接,需要顶层设计和基层之力相互配合,亦需要人才引进和产业振兴双腿走路。

“电商助农”火热“新赛道”亟需跟进

“电商助农”火热“新赛道”亟需跟进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硬招”。疫情之下,直播电商的火热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新思路、新举措。作为“电商助农”的“新赛道”,农村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还存在欠缺。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民建省委会主委陈小平表示,通过调研发现,各地特色农产品主产区,普遍缺乏农产品分拣分级、预冷包装、烘干脱水等商品化设备。尤其脱贫攻坚地区,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建设几近于无。

为更好契合新一轮电商发展,陈小平建议,可以在全国范围规划建设农产品中心冷库,供农业企业、物流企业租用,并对脱贫攻坚地区的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予以倾斜支持。支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自建农产品预冷、清选分级、分拣包装、保鲜、初加工、冷藏冷冻设施,从而加快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建设,提升特色农产品“止损能力”。

引入人才活水增强造血功能

引入人才活水增强造血功能

无论脱贫还是致富,“主力”在农村。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全国人大代表,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党总支书记刘建明有着更多的期待,“希望能让更多政策措施在农村落地,吸引更多企业和能人返乡,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

从脏乱差的落后小村到年人均纯收入超过8.5万元的先进村,刘建明直言,棠棣村转变的关键是带动村民发展花卉产业,如今花木远销全国各地。

不过,村子也面临着新挑战,他说:“当前,村干部队伍年龄结构欠优化,部分年纪较大的村干部很难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步伐。”

究其原因,刘建明认为,主要在于村干部岗位“引力”低,发展路径短,优秀年轻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棠棣村的困惑并非一时一地之现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对此,刘建明建议在政治、经济待遇等方面出台正向激励政策,引进人才逐步建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村干部队伍。

为让能人尽其才,刘建明建议,可以通过资格考试,逐步实现村干部持证上岗,此举也能提高村干部正确处理党建引领与民主自治、科学管理与现代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此外,还可以探索村干部上挂锻炼制度,将优秀的村干部选拔到区镇两级农业农村、经济、城建等相关部门进行挂职锻炼。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提高全面小康成色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提高全面小康成色

于浙江而言,脱贫摘帽并非奋斗的终点,而是意味着站在更高层面上观察问题、找准差距、规划蓝图,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为乡村振兴筑牢基石。

位于浙西南的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山区县,重重大山阻隔着山民的致富梦。为让一方水土能养一方人,景宁大力发展“景宁600”、全域旅游等生态产业,创新推出“政银保”“脱贫保”“防贫保”等金融扶贫举措。近三年,该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449元增加到11229元,年均增长15.28%。

站在新的起点,景宁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增强造血功能、防止低收入群众返贫”,这也是中国大多数欠发达地区所面对的共同课题。

在全国人大代表、景宁畲族自治县县长钟海燕看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一方面,中低收入群体的长期存在是解决相对贫困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提升相对贫困群体的收入水平和发展能力,将更好释放市场需求。

钟海燕建议,国家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具有灵活性的相对贫困标准,重点推进中西部扶贫、民族地区扶贫等区域性扶贫,同时要加快建立健全稳定脱贫的系统长效机制,将现有脱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有机衔接。

在政策举措上,钟海燕认为,要以提升相对贫困地区和群众的内生动力为重点,在产业、金融、教育、健康、技能培育、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倾向力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城乡均等化,支持相对落后地区加快建立完备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2020两会专题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