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但由于部分农民对这一技术掌握不够全面,耕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产生负效应,具体表现在部分秸秆还田后的麦田出现出苗率低、苗黄、苗弱,甚至死苗现象,因此玉米秸秆还田应掌握以下五个关键环节。
1、秸秆细碎:把秸秆趁鲜铡成不超过10厘米长的短节,或采用机械粉碎法,以免秸秆过长土压不实,影响作物出苗与生长。
2、补施氮肥:土壤微生物在分解作物秸秆时,需要一定的氮素,出现与作物幼苗争夺土壤中速效氮素的现象。所以,需亩增施尿素5-10公斤或碳铵15-30公斤这样,可以避免苗期缺氮发黄。
3、足墒还田:秸秆还田后,由于秸秆本身吸水和微生物分解吸水,会降低土壤含水量,因此,要及时浇水,以利秸秆与土壤紧密接触,防止架空。
4、数量适宜:还田秸秆每亩施用300-400公斤为宜(一般1亩秸秆还2亩),还田量大,反而会影响作物根系生长。
5、加深耕层:充分发挥大、中型拖拉机的作用,加深耕层,要求耕深20-25cm。玉米秸秆一般应埋入10厘米以下的土层中,耙平压实。
附:玉米起源于美洲大陆,原产地是墨西哥或中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把玉米带到了西班牙,随着世界航海业的发展,玉米逐渐传到了世界各地,并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来有的国家把玉米奉为“国宝”。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从北纬58度到南纬35—40度的地区均有大量栽培。
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以后直到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吉林、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距今大约已有460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在我国分布很广,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北至北纬53度的黑龙江省的黑河以北,东起台湾和沿海省份,西到新疆及青藏高原,都有一定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