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市种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汉川市农业局
(2014年11月25日)
“十三五” 期间是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确保粮棉菜油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全市种植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在认真总结“十二五”成就和经验基础上,编制《汉川市种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 “十二五”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汉川市紧紧围绕增粮增收保供给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努力克服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种植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实现“十三五”健康稳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粮食生产连年增产,产品总量进一步增长
“十二五”期间,粮食生产延续了“十一五”稳定增产的态势,连续五年丰产,创下了十一连增的记录。2015年预计粮食总产55.4万吨,比2010年增产7.2万吨,增长14.9%;超“十二五”规划目标0.4万吨。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促进主要农作物实现了较快发展。2015年,预计全市油料总产4.0万吨,比2010年增加0.2万吨,增5.3%。棉花种植面积因近几年结构调整,面积下调,但单产提高,总产稳中有降,2015年预计总产1.9万吨,比2010年减少0.1万吨,减少5.1%,平均单产95公斤,比“十一五”期间提高单产6.2公斤。蔬菜(含菜用瓜)数量和质量实现了“双提升”,2015年全市蔬菜预计总产69.2万吨,比2010年增产12.4万吨,增长21.8%。
与《汉川市种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对照,全市种植业生产除棉花受市场、价格影响进行调整外,其他主要农作物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市场有效供给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种植基地基本形成,区域板块进一步集中
“十二五”期间,全市围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狠抓优势特色板块基地建设,种植业板块呈现高标准、大开发的好势头。全市优质稻、“双低”油菜、优质棉、无公害蔬菜等种植业连片规模板块基地面积达到90多万亩。以建设里潭、新堰、韩集、回龙、刘家隔、田二河等西北片为重点的优质稻种植基地,优质稻品种覆盖率达到82.6%。以湾潭、杨林、沉湖、田二河等为重点的双低油菜种植基地,油菜“双低”率达到92%。以城隍、仙女山、开发区、庙头等为重点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达到83%。板块基地的发展集中,带动了一批专业基地、优势品种和特色产业的形成,为“十三五”种植业协调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科技推广得到加强,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市开展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先后推广了水稻集中育秧机插秧、超级稻高产高效栽培、油菜免耕直播、小麦机械化条播、马铃薯深沟高垄全覆膜栽培、棉花轻简高效集成栽培、设施蔬菜周年优质安全高效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快速腐熟、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农村“三沼”综合利用等技术,组织实施了粮棉油高产创建、蔬菜标准园创建、马铃薯发展专项、“籼改粳”工程、有机质提升、户用沼气池建设等农业项目,进一步推进优质稻生产基地、中弱筋优质小麦基地、双低油菜基地、设施蔬菜基地等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为“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支撑作用。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增强服务能力为着力点,组织开展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新(改)建基层农业服务中心10个,建成了测土配方施肥检验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植保区域站,成立了生态能源局和种子管理局,整合建立了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
(四)产品质量保持稳定,品牌发展进一步壮大
“十二五”期间,在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蔬菜等主要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较“十一五”期间提高了2.6%。2015年,全市预计农业“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总数达到了65个,超过到“十二五”规划目标15个。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创立品牌,打造名牌,宏武米业“川潭”牌商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杨林沟红辣椒获“湖北名优蔬菜银奖”,有5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注册了商标,全市蔬菜种植基地商标注册率提高到40%。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偏低。我市农田水利设施相对老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全市现有的排灌设施普遍存在标准低、失修严重、效益衰减等问题,达不到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农田水利设施标准。设施农业特别是设施蔬菜建设滞后,而且部分为竹架、水泥等结构,抗灾、抗压、抗风能力差,季节性、结构性和灾害性供应短缺问题较突出。
2、农技推广服务较为薄弱。过去几年,虽然在“以钱养事”改革的推动下,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服务方式有所更新,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仍不够完善,存在着专业技术人员少、服务辐射半径小、推广积极性不高、推广服务滞后,难以建立起与种植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这必然成为制约种植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3、农业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由于农药、化肥等大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得不到根本的改变,渠道淤塞,水草疯长,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进一步加剧,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部分工业企业污染排放,进一步恶化了农业生态环境。掠夺式的耕种开发,耕地地力下降,一、二等地比例偏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
4、重大项目建设投入缺乏。长期以来,种植业重大项目少,专项资金投入少,对技术推广、产业发展、设施建设、染污治理等扶持不够,阻滞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二)面临的挑战
1、生态环境恶化和耕地资源的制约将进一步趋紧。农业面源染污染短期内难以减少,农业生态环境也将难以改善,对于建设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带来较大的负面的影响。同时,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将呈刚性减少,水资源也面临季节性、阶段性缺乏。“人增、地减、水减”趋势仍会继续,资源条件对农业发展的约束越发突出。
2、农村空心化和农业劳动力不足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进入“十三五”,我国城镇化将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就近打工,将会有更多70后、80后、90后的农民市民化,农业成为农民的副业,懂技术、会管理、有头脑的新型职业农民缺乏,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冲击是“谁来发展现代农业?”
3、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时期的阶段,农产品价格也进入了偏低周期的阶段。在持续多年的农产品增产的情况下,实现较高产量条件下继续增产的难度加大,市场价格的不可预见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因素,也影响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4、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分散性较大,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农民滥用投入品的现象较普遍,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较大隐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随着自贸区的扩大,外来农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农产品将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双重竞争,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也更高。
(三)有利条件
1、国家政策的支持将为“十三五”农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的头等战略,而种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农业大市,汉川市种植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好的政策环境。
2、农业科技的推广将为“十三五”农业的创新提供较好的支撑。国家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将进一步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为农业技术推广注入新的活力。湖北省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和机制体制改革,将为新一轮科技推广应用奠定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3、工商资本的进入将为“十三五”农业的升级注入强劲的活力。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体现。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将带来资金、信息、管理、理念等全面流入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的升级版,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实现工商业与农业的全面对接,互促互动。
4、一圈一带的建设将为“十三五”农业的转型形成良好的助推。“十三五”时期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的关键阶段,汉川农业的转型发展需要有国家、省级发展战略的推动。汉川市位于武汉城市圈和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之列,受益于“一圈一带”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将推动汉川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十三五”现代农业规划的全面实施。
5、新型主体的壮大将为“十三五”农业的腾飞增添发展的后劲。培植农业新型主体是“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重点的新型主体,将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有利于解决技术推广落后、规模经营不大、劳力资源不足、市场对接不畅、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为“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增添新的发展后劲。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四化同步”的总体要求,以现代农业、城郊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为方向,以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以保障“菜篮子”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任务,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试验示范为方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种植标准化、作业机械化、规模适度化、生产集约化、主体专业化、组织合作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产品品牌化、全程信息化、环境生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产出高效化,促进汉川市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牢固树立李鸿忠书记提出的“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结构调整与环境承载的关系,认真评估耕地、水资源总量与质量,做到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转变以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统筹农业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注重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2、坚持保供增产与提质增效相结合。根据资源禀赋,统筹种植业协调发展,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重点,深化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努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收入。在稳步提高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培育与种植业密切相关的龙头企业和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种植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坚持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坚持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作为指导农业工作的重要方法,遵循农业生产的自然、经济规律,走区域优势互补、产业集群发展道路,积极培育本地特色产业。将“十三五”农业发展与“一圈一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相互融合,做到整体推进,共同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与市场导向相结合。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从土地流转、金融支持、主体培育、项目投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创造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环境。改革创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50万亩优质水稻、40万亩优质小麦、30万亩双低油菜、20万亩无公害蔬菜、10万亩专用玉米建设。
具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60万吨,油料总产达到4.5万吨,蔬菜总产达到80万吨,玉米总产5万吨,棉花总产不低于1.2万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农业“三品一标”总数达到70个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应用率达到85%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清洁能源入户普及率达到40%,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8%以上,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扼制;新型主体得到较快发展,百亩以上规模化经营覆盖率达到40%。
四、发展重点
(一)推进粮食产能建设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发展水稻、小麦生产,以里潭、新堰、韩集、回龙等乡镇为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核心产区;坚持稳定面积、调整结构和提高单产并重,实施水稻“籼改粳”工程,大力发展以新河镇、刘家隔镇为重点的5万亩优质粳稻生产,推进粳稻种植、加工、品牌一体化发展。推进棉田结构调整,实施玉米产业工程,以西江、南河等为重点,发展10万亩的鲜食玉米和饲用玉米种植,推广玉米高效间套模式,提高种植效益。减少冬闲田,发展马铃薯生产。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机械插秧、小麦机械播种、玉米机播机收。推进粮食整建制高产创建,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重视和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减少耕地抛荒撂荒,确保全市耕地总面积基本稳定。大力开展高产农田建设,逐步把现有农田建成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土肥沃、林成网、能排灌、能够抵御10-20年一遇自然灾害的稳产高产农田,为新增粮食产能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快发展蔬菜生产
以汈汊湖、刘家隔、麻河等乡镇为重点,深入推进水生蔬菜产业发展,建设莲藕优势产业带,打造“汉川莲藕”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进莲藕周年生产技术模式,发展调味藕带、保鲜藕片、风味藕粉等莲藕深加工,延长莲藕产业链条。建设城郊蔬菜基地,推进蔬菜集约化育苗,突破性发展设施蔬菜生产,提高建设标准,优化种植模式,完善销售服务网络。建设蔬菜标准园,重点进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建设大棚、水肥一体化、农产品检测房、绿色综合防控等。发展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建设现代化的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体系。引进工商资本和龙头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建设。通过基地建设,发展旅游、种植相结合,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
(三)统筹发展棉油作物
协调发展油料、棉花等经济作物,稳定双低油菜生产,推广油菜机耕、机播、机收全程机械化技术,因地制宜推进棉花生产,推广集成轻简、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强化棉种生产和加工、棉花采摘技术服务、棉花产销衔接等,提高棉花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推进农业标准化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落实“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牌包装、统一质量等级”的标准化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全面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五)推进农村生态能源建设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推广科学施肥用药和低碳农业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大力发展农村生态能源和清洁能源,推行生态种养模式,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搞好农村沟渠、河道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清淤除草,修复农田生态水利。建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回收再利用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强化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普查和监测预警。推动以沼气为主的“一建三改”和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推广猪-沼-果(菜、鱼)等循环利用模式,建设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六)扶持发展新型主体
培植发展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的农业新型主体,引导新型主体进行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组织化、标准化和社会化水平,逐步解决农业生产小而散、小而全的问题。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提高新型主体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建基地,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投入力度
结合“十三五”农业规划建设重点任务,建立健全稳定、多元的投入增长机制。增加财政预算安排,使财政支农投入总量明显增加,增幅明显提升,比例明显提高,发挥政府在支持现代农业重大科技攻关、技术推广体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投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以“十三五”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工程为平台,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加大竞争性分配的力度,适当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拓宽投资、融资渠道,采取以奖代补、奖励、贷款贴息、抵押担保、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支农力度,发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机构的功能,增加信贷投入。
(二)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建立健全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公告制度。大力发展农技短信通、12316等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水稻集中育秧、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稻麦油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等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效模式的推广应用步伐。加强抗灾、减灾、避灾技术推广,完善应急预案,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和长效机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一批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
(三)改革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建立起职责明确、效益公平、保障有力、充满活力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办公、生活条件和服务装备,做到办公有场所,居住有定所,服务有手段。进一步充实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政策上倾斜,政治上关心,待遇上优厚,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解决农技人员队伍青黄不接、断层断线的问题,为“十三五”规划的全面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四)强化依法治农
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切实发挥农业法制建设对“十三五”农业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贯彻落实《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湖北省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湖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条例》、《湖北省农村能源管理办法》、《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湖北省蔬菜基地建设保护办法》等为主体的农业法律法规,加强农业普法工作,组织开展执法检查,为发展现代农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切实履行农资执法打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法定职责,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农业执法水平。深入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农业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