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霉病是露地、保护地作物、花卉、植被常见且比较难防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原菌生长温度为20~30℃,温度20~25℃、湿度持续90%以上时为病害高发期。
一、侵染途径
1病菌从因农事操作、机械损伤引起的伤口侵入;
2底部叶片受肥害后,从叶边缘感染病菌;
3、带菌花粉散落于叶片致使病菌侵入;
4茎部伤口或病果病叶附着于茎部容易感染;
5土壤中越冬或残存的病菌从茎基部侵入;
6、灰霉病菌从残留花瓣处侵入;
7、灰霉病菌从未脱落的柱头处侵入;
8、枯死的花瓣、叶片粘贴于果面,致使病菌从果面侵入
二、防治技术
1、合理施肥
尽量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料,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同时注意控制氮肥用量,防止徒长而加重病害。
2、棚内管理
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及黄叶,保持棚内干净,做到通风透光好。高温闷棚抑菌。生长前期及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适时晚放风。提高棚温到33℃,这样不利产生分化孢子。降湿度减少棚顶及叶面结露。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45%百菌清烟剂,或15%速克灵熏3至4小时(每亩大棚250克)。也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大棚1公斤)于傍晚喷撒。喷雾法可采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10天喷雾1次,连喷2至4次(间隔期7至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