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灌浆期是小麦籽粒形成的一个阶段,在灌浆期内,小麦茎、叶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和转化的蛋白质通过同化作用贮存在小麦种子内。阳历五月中旬左右,冬小麦将陆续进入灌浆期,此间气温高,蒸腾作用强,植株代谢旺盛,农业气象专家提醒农民朋友,要及时浇好灌浆水。
小麦从开花受精到籽粒成熟,一般经历30-40天,期间籽粒内外部发生一系列变化,大体分为三个过程:
第一:籽粒形成过程。受精后,子房迅速发育、形成胚的各部器官。受精10-15天,籽粒外形基本形成,长度达最大值的3/4,由“坐脐”达到“多半仁”阶段,籽粒已经具有了发芽能力,这一时期为籽粒形成期。这一时期,应保证肥水条件,防治病虫害,以利于减轻籽粒退化、保住粒数。
第二:灌浆过程。从“多半仁”经过“顶满仓”到蜡熟期前为灌浆阶段,又可分为乳熟期和面团期两个时期:
(1)乳熟期:历时约12-18天,“多半仁”后籽粒长度先达到最大,然后宽度和厚度明显增加,至开花后20天左右达到最大值(顶满仓)。随着体积的不断增长,胚乳细胞中开始沉积淀粉,干物重迅速增加,千粒重增长量迅速,这是籽粒增重的主要时期。籽粒的绝对含水量比较稳定,但含水率则由于干物质的不断积累由70%逐渐下降到45%左右;茎叶等营养器官贮藏养分向籽粒中转运,籽粒外部颜色由灰绿变鲜绿再至绿黄色,表面有光泽,胚乳由清乳状到乳状。
(2)面团期:历时约3天,含水量下降到40-38%,干物重增加转慢,籽粒表面由绿黄色变成黄绿色,市区光泽,胚乳呈面筋状,体积开始缩减,灌浆接近停止。
灌浆过程是决定粒重的关键阶段,灌浆时间的长短和灌浆速度的快慢。粒重的高低,田间管理很关键,特别是“顶满仓”到“面团期”要注意防倒伏。
第三:成熟过程,也包括两个时期,即蜡熟期和完熟期
(1)蜡熟期:一般经历3-7天,含水量下降至22-20%,籽粒由黄绿色变为黄色,胚乳由面筋状变为蜡质状,后期变硬,籽粒干重达最大值。此时是带杆收割的最适时期。
(2)完熟期:含水量下降到20%以下,干物质停止积累,体积缩小,籽粒变硬,已不能用指甲切断,即“硬仁”,为成熟种子的特征。此期时间很短,宜在蜡熟期后此期到来前抢早收获,以防断穗落粒,引起无谓的损失。
附:灌浆期是农作物的一个生长时期,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蛋白质和积累的有机物质通过同化作用将它们储存在籽粒里的一个阶段。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即营养生长阶段(从种子萌发到分蘖),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从拔节到孕穗)和生殖生长阶段(从抽穗到成熟)。在第三生长阶段,籽粒形成后就进入灌浆期。灌浆期是指将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蛋白质和积累的有机物质通过同化作用将它们储存在籽粒里的一个阶段。
同化作用是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即把消化后的营养重新组合,形成有机物和贮存能量的过程。因为是把食物中的物质元素存入身体里面,故谓”同化作用”。 同化作用的类型包括自养型和异养型。简单说,同化作用就是把非己变成自己;异化作用正好相反,把自己变成非己。
附二:小麦灌浆期遇到病虫害怎么防治?
1、防治小麦吸浆虫成虫和麦蚜。5月上中旬小麦扬花期,吸浆虫进入羽化、产卵,是成虫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期小麦上部有吸浆虫成虫产卵,中下部叶片有麦蚜繁殖,这时选用对路农药科学防治可以做到两虫兼治之效。最好选用吡虫啉和辛硫磷复配制剂喷雾,如30%虫无踪1号。也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或10%吡虫啉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2、需要兼治纹枯病时,可选用5%井岗霉素100~150毫升或20%纹霉清60~100毫升与前述杀虫剂混合喷雾防治,要对准小麦茎基部喷雾,用药应到位。
3、需兼治白粉病,条锈病或花期遇雨需防治赤霉病时。在防治吸浆虫、蚜虫的药液中按1500~2000倍的稀释倍数加12.5%烯唑醇、25%戊唑醇或按1000倍的稀释倍数加20%三唑酮、50%多菌灵混合喷雾防治。
注意:①每亩药液量不少于30公斤,要喷匀打透,使小麦各个部位全部着药,特别是下部叶片,切忌惜水不惜药。②混配用药要随配随用,不要存放。
此外,应及时拔除禾本科杂草。由于节节麦、野燕麦、看麦娘等恶性杂草繁殖快、危害重,又比小麦成熟早,其种子随着不断成熟而脱落于地表,到小麦成熟时大部分种子已基本落地,给明年留下隐患。因此,有这类恶性杂草发生的麦田,要在小麦抽穗和灌浆前结合其它农事活动彻底拔除干净并带出田外,将其消灭在结籽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