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种何首乌的栽培技术

何首乌的栽培技术:一种长得很像泥娃娃的中药材料,更是一种能救人也能害人的中药,什么样的栽培方式能提升它的产量呢?

概述

何首乌为蓼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别名首乌、赤首乌。块根即何首乌,藤茎为夜交藤。根含大黄酚、黄素、淀粉等。生于山林灌木丛中以及山脚阳坡或石隙中,且多缠绕他物生长。乌首性温,味苦、甘、涩,有生首乌与制首乌之分,生首乌具解毒消痈、润肠通便之功能;制首乌补月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主产于河南、湖北、广西广东、贵州、四川、江苏等省区。

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宜选山丘平缓地、灌溉方便、土层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种植。冬季深翻,第二年春多次犁耙,拣去草根、树枝和石块,整平耙细。育苗地作宽1米,高10~ 20厘米的畦,每亩施腐熟厩肥、草木灰等混合肥2 00 千克,均匀撒在畦上,然后浅翻入土;种植地每亩施腐熟月肥、草木灰混合肥3 000千克做基肥。施后耙地一次,使肥料与表土混合均匀后,起畦种植,畦宽50厘米、高25厘米。

2.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插枝繁殖和块根繁殖等。

(1)种子繁殖。11月割藤蔓时,先将种子采回晒干,储藏于通风干燥处,次年3月上旬播种。以行距15~20厘米顺畦开3厘米的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再覆1厘米土镇压,约15天后出苗。当苗高10—12厘米时移栽或定苗每亩播种量1.5~2.0千克。

(2)插枝繁殖。生产上多采用此法。3-4月或8-10月多雨季节,选较粗壮的茎蔓,截成15—20厘米一段,每根插条上至少有两个节,上面一节留下叶片,其余叶片摘除。在整好的畦内,按株行距20厘米×15厘米挖5~10厘米深的小坑,将茎蔓插入,用脚踩实后浇水。插枝繁殖型根快,成活率高,种植年限短,结块多。

(3)块根繁殖。收获时选带有茎的小块根或把小块根分切成几块,每块带有2—3个芽眼,用草木灰涂抹伤口或放在阴凉通风处晾1~2天,等伤口干结形成愈合层后种植。

3.栽植。以3-5月和9-10月为宜,选阴天或雨后晴天起苗移栽。栽植时留茎部20厘米左右的茎段,其余剪除,同时将不定根和小块根一起除掉,这是丰产的关键。栽植行距20—25厘米,穴距12—15厘米,按“品”字形栽两排,每穴一株。栽植后覆土3厘米厚,压实、浇水。

4.田间管理

(1)浇水和排水。苗期需经常保持田间湿润,以利成活,成活后可少浇水。雨季要注意清沟排水,以免积涝。

(2)除草追肥。生长期间,每年人工除草并追肥2~3次,5-6月开花前每亩施饼肥50千克;10-11月每亩施磷酸钙和氯化钾各25千克。

(3)搭架修剪。待苗成活后茎蔓生长到30厘米时,用树枝、竹竿等物搭架、缚蔓。间作高粱、玉米等高秆作物的,可不搭架。如茎蔓铺地过于徒长,可在7月割去一部分叶子,以通风透光,利于块根生长。一般每株只留一藤,到1米以上才保留分枝。如果生长过旺,可适当打顶。大田生产每年修剪5—6次。

5.病虫害及其防治。何首乌病虫害主要有锈病、褐斑病、根腐病及蚜虫、地老虎等。

(1)锈病。3-8月发生,先在叶背出现针头状大小凸起的黄点,即夏孢子堆,病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夏孢子堆可在藤上借叶周缘发生,但以叶背为主,为害严重时可造成叶片破裂呈孔洞,甚至脱落。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800倍液与敌锈钠300—400倍液交替喷一次;发病期间用75%甲基托布津200倍液连续喷两次,每次间隔7天。

(2)褐斑病。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产生黄白色病斑,后期变褐,中心部分有时穿孔,病斑多时,可使整片叶子变褐枯死。防治方法:清洁田园,注意田间通风透光;发病前喷施1:1:100倍波尔多液,发病后剪除病叶,再喷50%代森锰锌500倍液防治。

采收加工

用种子繁殖的2—3年收获,插枝繁殖和块根繁殖的, 第二年就可采收。秋末与初春均可进行采收。茎蔓割下,除去残叶,捆成把晒干,即为中药材夜交藤。块根挖出后洗净,削去须根和头尾,然后按大小分档,分别烘烤。烘烤时头两天温度控制在60—70℃,第三天可逐步升到80℃, 并及时抽风除湿。烘烤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已烘干的要及时出炉。直接切片入药为生首乌,用黑豆煮汁拌蒸后晒干入药为制首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