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农业部发布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文章,对我国的种植业做出了大致的规划调整,以帮助农民快速致富,那2018年各地区农民种植什么赚钱呢?
东北地区
突出“稳、减、扩、建”四字要领,即稳定水稻面积,调减玉米面积,扩种大豆、杂粮、薯类和饲草作物,构建合理轮作制度。稳定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优势产区的水稻面积。调减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等第四、五积温带,以及农牧交错带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的玉米面积改种大豆、春小麦、杂粮杂豆及青贮玉米等作物,构建合理轮作制度。
黄淮海地区
稳字为重,压保并进,粮经饲统筹。重点是稳定小麦面积,完善小麦/玉米、小麦/大豆(花生)一年两熟种植模式,搞好茬口衔接,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稳定蔬菜面积,扩大青贮玉米面积。在稳步提升粮食产能的前提下,适度调减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小麦种植面积,改种耐旱耐盐碱的棉花和油葵等作物,扩种马铃薯、苜蓿等耐旱作物。保持滨海盐碱地、滩涂地棉花面积稳定。统筹粮棉油菜饲生产,适当扩种花生、大豆、饲草。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两稳一提”,即稳定双季稻面积,稳定油菜面积,提升品质。选育推广生育期适中、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质籼稻和粳稻品种,组装配套技术模式,合理安排茬口。选育推广高产优质的弱筋小麦专用品种,集成配套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因地制宜扩种优质弱筋小麦,增加市场供应。推广“双低”油菜,提高油菜籽品质。此外,开发利用沿海沿江环湖盐碱滩涂资源种植棉花,开发冬闲田扩种黑麦草等饲草作物。
西北地区
稳夏优秋、稳棉保供、特色增效。以推广覆膜技术为载体,顺应天时、趋利避害,稳定小麦等夏熟作物,积极发展马铃薯、春小麦、杂粮杂豆,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苜蓿、饲用油菜、饲用燕麦等饲草作物。推进棉花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率。积极发展特色杂粮杂豆,扩种特色油料,增加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利用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优势,加强玉米、蔬菜、脱毒马铃薯、苜蓿等制种基地建设,满足生产用种需要。
华南地区
“两稳一扩”,即稳定水稻面积、稳定糖料面积、扩大冬种面积。稳定双季稻面积,选育推广优质籼稻,着力改善稻米品质。充分利用冬季光温资源,开发冬闲田,扩大冬种马铃薯、玉米、蚕豌豆、绿肥和饲草作物等,加强南菜北运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错季上市、均衡供应,增加农民收入。
西南地区
稳粮扩经、增饲促牧,间套复种、增产增收。因地制宜推广轻简栽培及小型机具,稳定水稻、小麦生产,发展再生稻,稳定藏区青稞面积,扩种马铃薯和杂粮杂豆。推广油菜育苗移栽和机械直播等技术,扩大优质油菜生产。对坡度25°以上的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调减云贵高原非优势区玉米面积,改种优质饲草,发展草食畜牧业。间套复种、增产增收。发挥光温资源丰富、生产类型多样、种植模式灵活的优势,推广玉米/大豆、玉米/马铃薯、玉米/红薯间套作等生态型复合种植,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增产增收。
此外,农民种植以下作物,还可领取不少补贴:
大豆
粮豆轮作、恢复面积,改善品质、提高效益。在东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在黄淮海地区推广玉米大豆轮作、麦豆一年两熟或玉米大豆间套作,适当恢复大豆种植面积。到2020年,大豆面积达到1.4亿亩、增加4000万亩左右。薯类杂粮:扩大面积、优化结构,加工转化、提质增效。
水稻
巩固北方粳稻产区,稳定南方双季稻生产。到2020年,优质稻比例达到80%,加快选育高产优质高抗杂交稻新品种。同时,加快常规稻品种提纯复壮,提升种植效益。
小麦
在东北冷凉地区、内蒙古河套地区、新疆天山北部地区等,适当恢复春小麦,大力发展市场紧缺的用于加工面包的优质强筋小麦和加工饼干蛋糕的优质弱筋小麦,带动用于加工馒头、面条的中筋或中强筋小麦品质提升。用于制作面包和蛋糕的优质小麦比较紧缺,调减籽粒玉米,扩大青贮玉米,适当发展鲜食玉米。到2020年,青贮玉米面积达到2500万亩,鲜食玉米面积达到15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