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地究竟能产多少粮食,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专家穷尽一生可能都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正如人们所梦想的那样,对于粮食产量的期待,越多越好。
一亩地能打多少粮?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9月28日,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百亩水稻示范田,袁隆平院士的第四期超级杂交稻亩产达到了988.1公斤,创造了百亩连片平均亩产的世界最新纪录。
10月,在新疆建设兵团农六师奇台总场,农业部专家组织验收一季春玉米高产田亩产达到1511.74公斤,再次刷新全国玉米高产纪录。
而在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亩产800公斤超级小麦新品种培育与示范”项目中,冬小麦区单产最高纪录也被刷新至812.8公斤。
一个个高产新纪录让人倍感振奋。然而我们手中还有这样一组数据:
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以2011年为例,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为445.82公斤,玉米平均亩产为383.2公斤,小麦平均亩产323公斤。其中,尤其是玉米产量,远远低于美国亩产的600多公斤,仅位列世界第21位。
同样一亩地,袁隆平能种出988.1公斤的水稻,而普通农民却只能打400多公斤的粮;同是种玉米,新疆的专家能产1500多公斤,而大多数农民只能打400公斤;同是种小麦,河南的科技攻关田能超过800公斤,农民只有300多公斤……同样是种地,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袁隆平说过,要高产就必须要有良种、良法、良田和良态的配套。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良态是保障。
“要高产,就要靠科技。”黑龙江农垦建三江分局胜利农场副场长姜云涛一语中的,“与农民的生产田相比,专家田地力条件不同,品种选择不同,应用的技术和措施也不同,此外,科技人员对一块地的精力付出也不一样。”
“差距主要体现在对科技的推广运用上,科技让我们粮食的增产潜力无限,也让我国的粮食持续增产成为可能。”农业部科教司推广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专家的攻关田与农民大田产量的最大差距就是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去年农业部启动开展的东北玉米“双增二百”科技行动,正是力图通过农业科技的集成运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只要技术能到位,产量肯定能提高
专家攻关田的产量,能不能变成农民生产田里的产量呢?今年的东北玉米“双增二百”科技行动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只要技术到位,农民大田完全可以直追专家产量。”黑龙江农垦科学院副研究员、玉米“双增二百”科技行动项目组专家戴志铖对记者说。
32岁的任重金是黑龙江省胜利农场的一名农民,也是今年全省的“玉米王”。他种了200亩玉米,今年最高单产达到了1248.37公斤,平均亩产1097公斤,这个产量比他去年的产量增产100公斤,更是将其他农民的平均产量600公斤远远甩在身后。任重金说:“今年之所以能增产,主要是改进了一些技术环节,创新运用了很多技术。”
数据参考:
小麦:500-700斤.
玉米:700-900斤.
水稻:700-1000斤.
莜麦:150-200斤
豌豆:150-250斤
白薯:1100-1500斤
有的地方(南方)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