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苹果产业发展现状有五大问题,必须从四个方面转型突破

当前,我国苹果产业发展现状有哪些问题?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著名园艺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束怀瑞表示,目前陕西乃至中国苹果产业已经到了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走符合中国实际的适度规模经营道路发展现代苹果产业,参与世界竞争,继续稳固我国苹果在世界农产品领域中的话语权,是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陕西、山东、甘肃等多地采访发现,目前全国乃至全球的苹果需求已经基本达到顶点,一味地实施规模扩张必然会导致果价下跌、果品滞销。因此,从全国而言,限制种植面积、提升果品品质,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之路,是苹果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束怀瑞认为,目前,苹果产业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1.苹果产业受到了国内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相对质优价廉的外国苹果进口量剧增的“双重挤压”

束怀瑞说,由于栽苗机、压条圃刷根机、苗圃多功能三轮拖拉机等在内的现代果业机械使用率和普及率不高,施肥、打药、采摘、修枝、剪枝等基本生产工序,还要依靠人工。近三年来,陕西和全国的人工成本、生产资料投入呈上升态势,据统计,陕西、全国各地一斤苹果的地头收购价如果不能达到2元以上,农民就没有收益;而波兰苹果的到岸价格只有每斤1元出头。

2.品种结构失衡

比如,在陕西全部1100万亩果园中,乔化栽培占总面积的90%以上,15年以上树龄的果园达到400万亩。另外,红富士一枝独大的现象非常普遍,栽植规模占总面积的70%以上;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目前陕西70%的面积和80%的产量以晚熟品种为主;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9成以上品种以鲜食为主,加工专用型基地建设滞后。

3.有机肥施用普遍不足

束怀瑞说,陕西乃至全国果区都面临着有机肥投入总量偏少的困境。“由于大量施用化肥,陕西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在1%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到8%的平均水平,这导致果园平均亩产只有1000公斤左右,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

4.果树种苗发展严重滞后

束怀瑞说,我国年产果树苗木量超过1亿株,但大量优质苗木需要从国外进口。仅2016年,陕西监管进境苹果苗就达180万株。目前,陕西果树种苗生产经营60%以上以家庭育苗户为单位,从未经品种认定、纯度低、病虫害严重的果园采穗,没有考虑到砧木接穗间的亲和性、抗逆性、适应性,培育的果苗质量较差。

5.产业化程度过低

束怀瑞说,陕西果品贮藏能力仅占总产的30%,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苹果加工以初级产品和原料供应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不足。同时,陕西受制于行政区划和区域权限,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整体形象。不仅如此,苹果种植覆盖到的6市43个县(区),品质差异明显

束怀瑞表示,从近几年实际情况分析,高中端的优果优价不愁卖,低端的劣果次价销售难,这说明苹果有效供给存在问题,加之洋水果进口量剧增等,苹果产业发展风险加大。

他说,陕西乃至全国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突破。

一是走适度规模的生产经营道路。

他说,与国外动辄成百上千甚至过万亩的户均生产不同,陕西户均经营果园仅为6到7亩,且大部分处于山地,但这也为果农管好每一个苹果提供了可能,生产出营养、有机、绿色、安全、好看的中高端水果,走50到100亩左右的适度规模经营道路,是可选的方式。“要引导农民以中高端苹果种植为导向,加大出口果品基地建设力度,分区域建设包括浓缩苹果汁原料果、鲜食苹果等各类专业生产基地。防止农民一哄而上种植苹果后,因为市场、天气等原因遭受损失再一窝蜂挖树的现象出现。”束怀瑞说。

二是持续不断推进技术创新。

束怀瑞说,每一个苹果品种的出现,从其研究到最终生产出来,至少需要二十年以上的时间。在我国目前一百多个苹果品种中,能够长时间、成规模种植并为农民和专家接受的寥寥无几,而市场对多元品种、上市时间早晚的需求又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应严格鉴定适宜栽植区域,因地制宜确定优势品种,扩大早、中熟品种种植规模,逐步降低红富士“一果独大”的格局风险;同时要加强对瑞阳、瑞雪等新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住本土的优势品种。

三是加大懂技术、善管理的工匠式劳动力的培养力度和水平。

他说,随着“果二代”、“果三代”愿意回乡种果的年轻人日益减少,智能化劳动力的缺乏是可以预见的事情。因此,培养农业方面果树领域的专业性新型职业果农,让真正愿意并且具有接受能力的人进行规模化、标准化、技术化操作,是发展现代果业的必要条件。

四是注重果品诚信建设和品牌打造。

他说,目前全国高端苹果的年产量,只占全部苹果产量的25%,优果率太低是目前全国苹果生产的最大短板。因此,各果区要增加选果线,冷藏库、气调库建设,要消除空白县,并向销区转移,打造“绿色、有机、安全、营养”的陕西苹果品牌,并致力于持续不断生产出优质苹果。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陕西苹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