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水稻病虫害发生有几个新特点:一是发生范围不断43%。72%螟、三化螟等害虫分别比20世纪90年代初上升了43%和72%;二是发生频率提高。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在局部稻区连年大发生,三化螟在华南稻区迅速回升,稻曲病发生面积不断扩大,为害越来越严重;三是为害程度加重,二化螟、三化螟等的自然损失率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上升了2-3倍。
总体趋势是“小虫成大害,病虫害发生、为害逐年加重, 某些病虫害个别年份持平,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的病虫害”。如蝗虫在南方有逐渐加重趋势,稻秆潜蝇在某些省份(如贵州)加重,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逐渐扩展。稻曲病、穗腐病、 恶苗病发生面积和为害逐年加重,条纹叶枯病有蔓延并快速向南扩展的趋势(如江苏、浙江等地)。
一、发生呈加重态势
由于水稻品种结构调整、品种类型变化、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化、病虫抗药性增加、偏施氮肥等多方面的原因,水稻病虫害发生有加重趋势。近年来,优质水稻面积增加较快,但优质稻抗逆性(包括抗病虫性)较差。四川省的资料显示,1981。2000年四川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由“七五”(1986~1990年)期间的233.3万公顷,到“八五” (1991。1995年)期间326.6万公顷,到“九五” (1996~2000年)以后稳定超过346.6 万公顷,仅10余年时间,病虫害发生面积增加了113.3万公顷以上。据调查统计,某市2004~2007年,病虫害发生面积与播种面积比分别为3. 49、3.81、5.96和6.68,呈明显上升的势头。 其中稻飞虱2004~2007年发生面积与播种面积比分别为0. 81、0.87、1.42和1.61。
二、为害损失相当严重
全国水稻病虫害发生、为害总的趋势是频繁地严重发生, 一些病虫害在某些稻作区往往暴发成灾。根据四川省抽样调查结果,若不控制病虫害,“七五”期间年均损失稻谷59.5万吨,“八五”期间年均损失92.8万吨,比“七五”期间增加
33.3万吨,“九五”期间年平均损失为144.2万吨,又比“八五”期间增加51.4万吨。其中稻瘟病造成水稻总产损失Z7 010、纹枯病18%、稻飞虱9%、螟虫40%(其中三化螟)%、二化螟31%)、黏虫3010。
又以某市2005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为例,该市全年水晒种植面积21. 52万公顷,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336. 83万公顷, lⅡ果不防治,可造成稻谷损失64. 88万吨,价值9.34亿元,平均每公顷损失约3 000千克,价值约4 200元。全市防治水稻病虫静面积183. 64万公顷,但仍有0.23万公顷面积成灾,实际损失舀谷3.7万吨,价值5 328万元,每公顷平均损失稻谷168千克, 介值240元。另外,全年防治水稻病虫害平均施药7次,每公顷丑药成本1 050-兀。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水稻病虫害可造成向损失,丝毫不逊于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三、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
近年来,因气候变化、耕作制度调整、施肥量提高;同寸,随着优质稻、两系杂交稻、籼粳杂交稻及北方粳稻面积的薹年扩大,一些过去次要的或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如稻水象p、福寿螺、条纹叶枯病、稻曲病、穗腐病、干尖线虫病、细菌性基腐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由于对这些上升的或新出现的病虫害的基础性研究、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等研究不够,基层农技人员和稻农遇到这些病虫害往往是措手不及,造成的产量损失十分严重。
四、非生物因素灾害频繁发生
近年来,异常高温和低温的天气屡屡出现,导致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受挫,降低水稻结实率,气候灾害已成为水稻生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南方一些稻区,早稻播种及秧苗生长期间,由于受低温影响,早稻秧苗出现严重死苗的现象,导致早稻秧苗不足。近年来,因早、中稻抽穗场花期受高温影响,如7月中旬,连续35℃以上的高温天气,导致长江流域部分中稻品种结实率仅60%左右,一些年份晚稻遇到低温天气,造成部分品种每公顷平均产量不足4 500千克, 就是明显的例子。另外除草剂非正常使用造成水稻药害现象,也频频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