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而有信,言而有杏。一片杏树能给一个县城带来多大转变?在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这里的荒山因杏而绿,这里的产业因杏而强,这里的农民因杏而富。通过依托杏树来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展开一幅动人的绿色富民图。
因地制宜,荒山披绿,生态美起来
“树有多高,根就顺着石头缝扎多深。”平泉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典型山区县,以前这一片都是光秃秃的荒山,从2013年起开始开发这片荒山,种上500多亩高接改优的山杏。近几年,特别是国家启动防沙治沙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在浅山缓坡上新栽山杏25.2万亩,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37%。不仅如此,因为山杏,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5.2个百分点,达到57.8%。如今,这70万亩山杏林成为京北绿色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吃干榨净”,延伸链条,产业强起来
在平泉,杏树是山坡上的绿色卫士,而杏果则成了全县产业发展的“金疙瘩”。近年来,全县不断延伸杏果加工产业链条,把附加值不断提高,让产业不断成长壮大。食用加工是山杏产业发展的“探路者”和“领头羊”。在杏仁油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将脱苦去皮后的杏仁倒入一台台榨油机内,经过物理压榨、精炼、包装等环节,金黄的杏仁油就下了生产线。杏仁油营养价值高,富含膳食纤维和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因而走俏中高端食用油市场。北五十家子杏仁交易市场是平泉山杏产业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国内最大的杏仁集散地已占据了国内七成市场份额。市场内,承德亚欧果仁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忙碌地装载山杏产品。“这些是准备运往港口销往英国的。”公司董事长薛尽禄介绍,公司开发的杏仁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平泉着力打造“市场带企业、企业牵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将山杏“吃干榨净”,去年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9亿元,带动全县19个乡镇7.5万人就业。
科学管理,扶持给力,农民富起来
正在平泉县搞山杏研究的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建中介绍,种山杏投资小、好栽培、易管理,2至3年就结果,4至5年即丰产。发展山杏不失为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裁缝沟村全村林地面积2.3万亩,其中种植山杏1.4万亩。近几年来,村里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山杏产业,使农民在荒山野岭上看到了“钱景”,在山杏推广种植中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现在全村90%以上的农户都有自己的杏树林。我这片山杏树大概有150多亩,现在每年大概有2万元收入。
为使林农有稳定的收益,县里借助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实施财政奖补、部门资金打捆等措施扶持,还建立了以林果总站为龙头、技术推广站为依托、村级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的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加快新技术、新成果推广。近年来,县里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院校合作,研究山杏改良技术,成立了山杏行业协会,先后组建了8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得到有效发展。去年全县年产杏仁3150吨,主产区农民人均增收550元。
只有因地制宜知道本地实际情况,科学管理才能让农民富起来,言而有杏固以杏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