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文中提到“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和“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发展项目”两个要点,预示着中医药市场将在未来五年迎来更为广阔的局面。有专家大胆预测,中医药乃至大健康行业2020年产业规模将达到10万亿,“黄金十年”即将到来。
作为国内中医药资源大省,贵州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在中医药市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
目前,贵州中药材种植及保护抚育面积达527.22万亩,年总产量达219.78万吨,总产值达128.75亿元。贵州拥有4802个品种的中药材资源,其中,药用植物4419种、药用动物301种、药用矿物82种。到2020年,贵州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将预计达到700万亩,年产量达到280万吨,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在《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扶贫规划(2012-2015)》的引导下,贵州选择了23个重点品种和27个鼓励发展品种,培育了施秉、赤水、大方等39个中药材种植重点县。
按照生态区划,初步形成了赤水、习水等低热河谷石斛产业带,赫章、大方的天麻、半夏产业带,绥阳、务川金(山)银花产业带,贵定、龙里、长顺刺梨产业带,施秉、黄平、丹寨太子参产业带,剑河、锦屏钩藤产业带,关岭、西秀、普定桔梗产业带,安龙、兴义的金银花、石斛产业带,松桃、碧江、石阡的丹参产业带等特色大品种规模集中区域。
生态与富民“相映生辉”
6月份的德卧镇,漫山遍野的金银花爬满了山坡。之前山上都是石头,石漠化严重,根本长不出庄稼,德卧镇与百灵集团联合,将德卧镇建成百灵集团10万亩金银花基地及GAP示范基地,摆脱了过往穷困的局面。
“过去种玉米,一亩坡地的产值在600元左右,如今改种药材,每家年收入都上万了,大家都尝到了种植中药材甜头。”
良好的经济效益让中药材产业迅速在贵州乡镇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实行利益捆绑,将公司、农户利益连在一起,大大降低了种植风险,助推中药材产业发展,形成了“一乡一品”“一乡一示范”的中药材种植格局。
各地在发展过程中,比较好的种植模式是采取林药结合、草药结合、粮药结合和果药结合等方式;或者立体高效的“林药套种”“果药套种”“药药套种”“林下仿野生种植”等种植模式,将种植基地与生态保护、旅游发展有机结合,用有限的耕地填饱肚子,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增加效益,走出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路子,同时也为全省森林覆盖率贡献0.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