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四平:分散家庭经营向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的转变

吉林省四平市六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实施“三化”统筹战略为主线不动摇,强化“农业立市”支撑,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服务手段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改造农业,用现代组织方式拓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建设农村,生动诠释了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探索创新和鲜活实践。

盘点市六次党代会以来“农业这5年”,可谓亮点纷呈:粮食生产实现“五连丰”,稳定在150亿斤阶段性水平;荣膺全国唯一“中国优质玉米之都”称号;2015年农民收入达到11281元,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机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四平市以全省1/7的耕地,生产出全省1/4的粮食。

打造农业科技高地

以提高产能助推农业现代化

作为农业大市,四平市深知科技创新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四平市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农业增产加载强劲引擎。

积极搭建和打造院士专家四平行、中国农大梨树综合体、梨树黑土地论坛等高端科技平台,推进中国农机城建设,强化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2016年,四平市粮食再次实现大丰收,产量预计实现160亿斤,粮食产量达到全省总量第二、单产更是位列首位。五年来,四平市已经先后建设粮食高产示范区75个,示范面积已达到83.3万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之举。四平市积极适应农产品需求结构变化,强化高端优质产品供给,提升农业发展竞争力。

调品种、调品质、调品牌,调优种植养殖结构,种种举措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四平市的农业生产的效益。持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几年来,共调减籽粒玉米44.6万亩,因地制宜增加水稻4万亩、马铃薯3万亩、杂粮杂豆11万亩、花生9.7万亩、瓜果菜7.6万亩、其他作物5.2万亩。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让四平市的现代化农业优势逐步凸显。

发挥地域优势资源

以特色产业助推农业现代化

五年来,四平市坚持多业并举,围绕市场需求布局,发挥地域资源特色,加快发展蔬菜、瓜果、花生、马铃薯、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东部半山区林果山珍繁茂,西部沙壤区花生、马铃薯等颇具规模,棚室蔬菜沿城沿线布局,食用菌生产基地异军突起。

2016年,四平市园艺特产业实现产值56.6亿元,占种植业比重由2012年的15%提升到22%,种植瓜果23.4万亩、花生29.8万亩、马铃薯9.9万亩、食用菌生产能力1327万袋。此外,还积极推动棚室产业集群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步伐坚定的向现代化北方蔬菜生产基地迈进。全市特色棚室蔬菜园区达到54个、面积8万亩。站在梨树县高家村华兴合作社的楼顶,全省规模最大的梨树县超大型棚室园区展现眼前,2.9万栋大棚鳞次栉比、绵延向远,白色的海洋托起农民致富的希望。

持续做精做强特色产业。四平市创新设施农业发展样式,循环农业经济园区发展模式、光伏农业园区发展模式、文洛式日光温室发展模式、工厂化食用菌发展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引领园艺特色产业开拓新的领域。

三产融合发展

以延伸产业链条助推农业现代化

产业融合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四平市注重“接二连三”,打破产业界限,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积极推进“农+工”,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形成玉米、水稻、生猪、肉禽、杂粮等十条加工链条,发展粮食、特产、畜禽三大加工产业,架构起支撑农业发展的龙型骨架。积极推动农业向服务业延伸,依托地域特色、田园风光、民俗风情,打造农家乐、农业观光、休闲采摘等新型业态。

积极推动“农+网”,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先进的互联网资源,四平市先后建设“三农红E邮”、“指尖上的财富”等网络销售平台,对接淘宝、一号店等知名网店,让伊通鹿产品、叶赫白蘑、双辽杂粮等四平特色农产品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同步销售,拓宽了销售渠道的同时,销售量也是逐年攀升。“我们公司在一号店、淘宝都注册了网店,主要销售郑家屯杂粮和特色农产品,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000多万元。”双辽天元润土赵敬媛经理尝到了电子商务的甜头。通过发展三产融合,农业边界效应显现出来,农民增收空间得到大大拓展。

统筹城乡发展

以打造新农村助推农业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四平市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改观、住房改善、厨房改良、厕所改造、生活习惯改变,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突出“五清、十建、三化”,统筹农村“五改”,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精品线路,布局样板村群,点上突破,线上出彩,面上提高,忽如一夜春风来,农村旧貌换新颜,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村更美,大美新农村呈现眼前。

注重环境整治。积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垃圾、污水、粪便、柴草、街巷综合整治,616个村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让全市辖区的农村环境面貌整体得到改观。全市各级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7亿,全市建设省级美丽乡村20个,评比“美丽庭院”5000个、“干净人家”2万户,绿化美化公路2948公里,美化自然屯6709个,栽树1571万棵,栽花5701万平方米,栽草坪116万平方米,新安路灯10376盏。

注重规划引领。以美丽乡村为引领,以沿路沿线为辐射,带动区域整体提升,构建特色样板村群,四平市集中打造了蔡家—马家—娘娘庙旅游观光等13条精品线路,形成了以4个国家级美丽乡村为引领,241个省级示范村和重点村为骨架,133个沿线和沿边村为支撑,点、线、面纵横交错、相互映衬的新农村建设新格局。

增强内生动力

以破解制度瓶颈助推农业现代化

深化农村改革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支撑。四平市瞄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着力破解要素瓶颈,增强内生动力,激发发展活力,释放改革红利。

坚持以破解农村问题为导向,统筹推动农村经营制度、金融制度改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强有力的举措帮助农民推开了致富门。积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合作与联合,普及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分散家庭经营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转变。2016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04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3.1%。全市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将分别发展到7650个和2400家,农民参加合作社比重达到33.3%。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破解农民致富贷款难题。梨树县成为国家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双辽市和伊通县成为省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7.6亿元。“虽然利用大棚发展种植业每年收入比较稳定,但是建造一栋大棚需要近5万元,对于我们这种资金相对薄弱的农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在农村金融改革开展之后,梨树县西平安村八社村民王海波用自家的1.3公顷土地贷款4.8万元,建造一栋大棚后,让致富不再是一句口头的话。“民间借贷的话,借1万元钱一年利息就得2400元,而保证贷款的年利息才800元左右,一年就差了1600元。下一步我还想扩大规模,再扣三个棚。”王海波说,赶上这么好的政策,只要埋头干想不富都不行。

五年来,在市委六届党代会引领下,在惠农政策阳光普照下,农业农村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大地流金传递着丰收喜悦。全市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推动农业经营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推动农村环境由脏乱差向干净整洁景观化转变,四平务实创新,阔步前行,傲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