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是信息文明与农业文明碰撞、交织、融合、延展的过程,是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大机遇与关键部署。认识“互联网+农业”需要大视野,它不仅“加”的是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技术,还“加”的是新的组织方式、政策制度,更“加”的是新的发展模式、产业形态。把握“互联网+农业”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在动因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产品需求结构升级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凸显,资源环境约束与国际市场压力增强。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以“互联网+”引领驱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将全面改造传统农业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经营模式、组织形态与产业生态。
“互联网+”重构现代化的农业流通体系
农产品与农资商贸流通体系梗阻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痛点。“互联网+”与涉农商贸流通体系的结合,有利于打破供求信息不对称、解决农产品流通梗塞、及时满足个性化需求、倒逼农产品标准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帮助分散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普通农户等直接对接市场。近年来,我国涉农电商发展迅速,涌现了平台网店模式、平台自营模式、垂直电商模式、供应链整合模式等,经营主体涵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与农资批发市场、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以及广大普通农户等。需要注意的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并不是简单把线下的农贸市场搬到线上。实际上,农产品电子商务不仅通过原产地直销、预售等解决农产品卖难买难问题,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建立起仓储物流、包装设计、品牌营销与质量溯源等为代表的配套服务,集成提供信息发布、产品展示、贸易结算、物流配送等一站式服务,重构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产品商贸流通体系。
“互联网+”加速现代化的农业品牌建设
农业品牌建设长期滞后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明显短板。“互联网+”为各地的名优特农产品加速品牌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电商平台极大地发挥了口碑营销与网络传播效应,低成本孵化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业品牌。下一步“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引领农业品牌建设进入新阶段。一方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不断厚植“互联网+”的平台优势,不断深化专业分工、瞄准个性需求;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的社会信用体系、线上线下信用评价将不断完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企业品牌、个人品牌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
“互联网+”夯实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
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随着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持续推进,村村通宽带工程、信息进村入户、物联网区域试点、智慧农业应用等取得了积极成效,网络基础设施、智能技术装备、信息服务体系开始渗透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用信息技术装备推动农业现代化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大田种植、设施农业、果园生产、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的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取得突破,农产品质量溯源全程信息化处理、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智能监管等应用成效显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卫星遥感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基于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智能装备、数据服务引入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服务。
一是铺好农村互联网、物联网、进村入户服务网“三张网”,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快宽带网络向自然村延伸。二是发展农业云。可考虑在各地现有农业生产经营数据中心建设基础上,整合构建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鼓励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区域性、行业性专有云,部署实时应用为主的中小型数据中心。三是建议推广适应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的智能终端,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业需求的智能终端与设备,推动设立农业智能终端购置补贴制度。